“跃进”轮事件后,国务院明确船检局职责定位

“跃进”轮事件后,国务院明确船检局职责定位

“跃进”轮事件后,国务院明确船检局职责定位

1963年对于年轻的中国海运事业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第一艘国产万吨级远洋货轮,肩负着开辟中日航线的重任,由我国青岛启航,前往日本门司和名古屋,不幸在途中沉没。至今谈论起此事,仍然令人心痛。

沉船事故惊动国务院

1963年4月下旬,“跃进”号离开船籍港上海赴青岛加载,同时更换船员。由中国远洋运输公司陈船长替换了原来的张城铎船长,船员也调换了一部分。

4月30日15时58分,“跃进 ”轮装载13461吨玉米、砩石等货物,从青岛起航。5月1日13时45分,“跃进”轮驶到济州岛西南80海里的海域,受到巨大撞击,船舱进水。船上轮机部门开启全部抽水泵,包括消防泵、应急水泵往外排水,但无济于事,海水大量涌入船内。船长、政委、大副和轮机长商议,认为依靠船上自身力量已救船乏力,随即准备弃船。船上船员并未惊慌,沉着应对。甲板部水手按分工卸下国旗和公司旗交给船长,并挂上遇险求救信号。轮机部将锅炉熄火,关闭机舱水密门,延缓海水接触锅炉。值班轮机员在机舱日志作好记录。报务员除按船长的手稿拍发电报向公司报告外,还拍发了求救无线电报。值班驾驶员在航海日志中记录了船舶出事位置,并将船长作出的决定一一认真作了记录。船长将必要文件连同国旗和公司旗打包交给政委。政委到达救生甲板指定的救生艇,久久不见船长到来,就约了大副返回驾驶台。只见船长手扶舵轮,眼睛直视前方,引领船舶前行。政委催他下船,船长答称:沉船他有责任,要与船一起下沉。这也是航海传统。政委劝说,事故已在,没有必要遵循这种传统,船长执意不从。政委发了狠话,说是沉船你有责任,那么就应该回去亲自向公司领导说清楚,并进行检讨。同时与大副一起强行把船长拖离驾驶台,下到救生甲板,把他架到了救生艇内,然后下达命令降下救生艇。14时20分,全体船员五十九人,分乘四艘救生艇离船。

事实上,他们并未远离,而是驶离“跃进”轮一定距离,不致因船下沉引起漩涡而连带下沉。17时10分,“跃进”轮全部沉没,随后船员被日本渔船救起,日本渔船要把他们送去日本和中国台湾,遭到严词拒绝。5月2日,获救人员登上奉命前往救援的“中国海军211”护卫舰返回上海。

事故发生后,日本媒体首先发布消息,随着外电纷纷报道,说是“跃进”轮中了三发鱼雷,冲起三股百来米水柱,鱼雷大小类似陆上通用的氧气瓶。甚至还有报道称,出事前,在远处还出现过潜水艇的潜望镜。那个时候,这片海域并不平静。朝鲜战争的阴影还在。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还在那里进行巡弋,它的巡弋路线还与“跃进”轮的设定航线有交叉点。

一时间,这次事故俨然就是一次战争行动的结果。美国、韩国政府,甚至台湾的蒋介石集团纷纷发表声明,称与此事无关。

这件事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他带着交通部王首道部长亲自到上海调查。在调查会上,海军代表根据他们的战斗经验,分析外电报道,认为“跃进”轮不可能是受鱼雷攻击而沉没。周总理当即决定,派出上海救捞队和海军东海船队10艘舰艇组成4个编队,携带资深潜水员和潜水设备前往出事海域探摸调查。5月18日出发,很快就到沉船所在地苏岩礁。5月24日下午首批潜水员下潜成功。同日探摸到沉船船首的“跃进”两字。经过4天18次下潜,终于探查清楚了沉船位置,左侧船壳的破口,甚至找到周围礁石上有“跃进”轮船壳的油漆残余。证实“跃进”轮是由于触礁沉没,而并非像外电报道猜测的那样。

这里说一件调查中的小插曲,可能是哪位中央领导问到,从触礁到下沉,这艘万吨巨轮历时数小时才全部沉没,破口会有多大呢?这项任务就到了交通部船舶设计院(那时位于国子监)我的同学陈瑄那个组,由朱汝贤工程师来完成。他利用矩形高等数学原理,根据现场探摸到破口长度和宽度,计算出破口大小约在1.5平方米以上。交通部副总工程师张文治审阅了计算报告,签了字,提交了报告。

沉船事故的原因,交通部自然有官方结论,但未见正式报道。事后,一所航海学院的老师在讲课时,把这次事故作为一个案例,结论是六分仪用的是古老的航海技术测天,船位有偏差,再加上对海流的流压估计不足,船舶偏离了原定的航道。

建造过程创造58天船台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际上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日益增多,国际贸易来往日益频繁。我国是海洋大国,自然要有一支远洋船队。我国的造船工业自然要有所贡献。

当时,船舶登记局成立时间不长,又逢反右、整风运动,业务尚未走上正规。造船需要依据的规范,1958年虽已有草案,但还在广泛征求意见,尚未正式公布,于是决定利用苏联转让的技术SK567型三岛式远洋货轮的设计图纸建造远洋货船,作为“二五”计划期间的国家重点产品。“跃进”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建造的。该船总长169.9米,型宽21.8米,型深12.9米,1.54万载重吨,满载排水量2.24万吨,主机为1.3万马力汽轮机,无限航区。

鉴于大连造船厂曾为苏联造过船,虽然不是那么大型,但有使用苏联船舶设计、遵照苏联验船规范的经验,因此“跃进”轮的建造就定点在大连造船厂。

建造万吨远洋货轮,这在大连造船厂是第一次。接到造船任务后,大连造船厂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创造了58天船台历史记录,超过了那时造船大国英国的水平。该船1958年11月27日下水。

由于苏联对主机和设备的推迟供货,再加上供货工程师的不配合,虽然大连造船厂自力更生,但造船进度仍然迟缓,直到1962年12月才正式交付给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船在大连船厂建造,用的苏联设计,遵照苏联船舶登记局的规范,该局的大连办事处就在厂内。“跃进”轮的建造检验自然就由苏联船舶登记局大连办事处承担。

初期检验工作由苏联验船师负责进行,随后第一批在该办事处实习结束的中国验船师蒋希源、王惠临和赵本浦先后被聘去该办事处工作,后来又有在苏联船舶登记局上海办事处第一批实习结束的中国验船师梁善庆被聘去工作。“跃进”轮的检验工作,逐步转移到中国验船师,或合作进行。

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华机构,除外交部门外,全部撤离。遵照中国政府的决定,苏联船舶登记局于1962年6月30日撤走了它在大连和上海的两个办事处。留下的工作由交通部船舶检验局代理完成。在苏联船舶登记局大连办事处工作的中国验船师回到了船舶检验局大连办事处。按照双方的谅解,留下的检验工作仍由原来的中国验船师来完成。与此同时,船舶检验局的验船师也参与进行,如“跃进”轮的系泊试验和航海试验。

“跃进”轮建造检验结束后,取得了船舶检验局签发的,包括船级证书在内的全套船舶证书,同时也取得苏联船舶登记局签发的,包括船型证书在内的船舶证书。

那个时候,蒋介石集团盘踞在台湾。台湾海峡阻断了南北通航。“跃进”轮建成后,往南走不了,只能走东线。因此,该轮长期在北方经营。而由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负责显然极不方便。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原来就计划在上海开设分公司,于是就成立筹备组,接受了“跃进”轮的管理,计划在“跃进”轮首航日本成功后宣布成立。因此,“跃进”轮的船籍港就定在了上海。

“跃进”轮交给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后,船舶检验局大连办事处的张奇副主任与王惠临、赵本浦、梁善庆三位验船师搭乘该轮去过上海,向苏联驻华使馆上海商务处提交了验船合格报告,领取了委托苏联政府签发的货船设备安全证书和货船无线电报安全证书。

“跃进”轮的船籍定在上海,今后的营运检验将由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承担。张奇副主任和三位验船师也去了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介绍该船建造检验,作了船舶检验工作的交接。

“跃进”轮正式运营前,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就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立即到伦敦保险市场进行分保。“跃进”轮是一艘大连造船厂建造的新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又是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再加船舶持有保险公司最为看重的由中苏两家国家验船机构签发的两张船级证书,因此投保和分保,进展顺利。

“跃进”轮事件后,国务院明确船检局职责定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