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導——氟化工:已成世界產銷大國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報道——氟化工:已成世界產銷大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氟化工經歷了初創階段、自主開發成長階段、快速全面發展階段,逐漸形成了無機氟化工、氟碳化學品、含氟聚合物及含氟精細化學品四大類產品體系和完整門類,總年產能超過500萬噸,產能和消費量佔全球50%以上,年銷售額超過600億元,已成為繼北美、歐洲、日本之後的氟化工生產、消費大國。

上世紀50年代,氟化鹽車間在撫順鋁廠建成投產,標誌著我國氟化工正式進入初創階段。這一時期我國氟化工產業實現了以氟化鹽、氟製冷劑、無水氟化氫(AHF),以及以聚四氟乙烯(PTFE)和氟橡膠為代表的氟聚合物和相關產品的從無到有,依靠自身技術實現了很多零的突破。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氟化工進入自主開發和成長階段。千噸級PTFE及配套裝置的工程放大技術開發是這一時期氟化工發展的重要標誌。

1984年,原化工部第六設計院與上海市有機氟材料研究所共同開發了千噸級水蒸汽稀釋裂解生產PTFE技術,在濟南化工廠試車成功後向國內推廣。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已經有5家單位能夠穩定、規模化生產PTFE,總年產能約3000噸,生產品種主要有粗、中粒度的懸浮PTFE樹脂,分散PTFE樹脂和濃縮分散液。

在這一階段,各類氟化工產品生產技術都取得了進步,氟化工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原化工部第六設計院與武漢長江化工廠聯合開發了3000噸級的AHF新工藝,濟南化工廠亦設計出了單臺年產能達到3000噸的相似裝置。1985年開始,江蘇、浙江等地多家民營企業開始進入生產氟製冷劑、含氟芳香族中間體的行列,並逐漸成為這些領域的主力軍。

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氟化工行業開始了高端氟產品的研究。影響較大的有氯鹼工業用全氟離子交換膜、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氟樹脂F40等,還開始了全氯氟烴(CFCs)和Halons替代品的探索性研究。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氟化工行業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前期以國家推動為主的氟化工行業發展已經具備一定基礎,這一時期生產企業多,但規模小;總生產能力大,但平均開工率低;生產裝置自控水平不高;產品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隨著製冷、化工材料等行業快速發展,氟化工也由以軍工配套為主轉向以民用和以市場為主導的產業化全面發展新階段。另外,由於《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制定,國際氟化工企業對部分氟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封鎖有了鬆動,開始向中國開啟了合作的大門。

1994年,浙江巨聖氟化學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國家應用化學研究院合資建設年產3000噸PTFE裝置,首期生產的懸浮法PTFE採用了俄方技術。同時,衢州化學工業公司為籌建氟化工裝置,相繼引進瑞士布斯公司、日本德山曹達公司等外企的先進裝置,成為當時國內行業樣板,發揮了較好的示範效應。

這一時期,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研究異常活躍,開發出了百餘種各類芳香族含氟中間體及其他含氟精細化學品,包括藥物和農用化學品的含氟中間體、含氟表面活性劑等。

進入21世紀,我國氟化工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生產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各地氟化工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國外氟化工企業紛紛在國內建廠或者加快合資步伐,氟化工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這段時間,中國保護臭氧層工作進一步推進,於2007年7月1日全部停止了除必要用途之外的CFCs和Halons生產,同時進行ODS替代品的研究與開發。到2010年,中國ODS替代品的生產規模超過100萬噸,成為了全球過渡替代品最大生產國。

同時,氟化工企業也意識到,隨著中國高品位螢石資源逐漸減少,開發利用低品位含氟資源,發展氟資源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自2002年起,多氟多公司、浙江漢盛氟化學有限公司、貴州甕福藍天化工等企業相繼開始利用低品位螢石或者副產氟資源製備AHF,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氟化工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一批氟化工園區的建設,全國形成了十幾個以氟化工為主的經濟開發基地或園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蘇常熟海虞鎮的國際氟化工園區,集聚了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公司、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產品鏈完整,產業結構合理,是全世界最大的氟化工園區。(楊程)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