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北京大学迎来新书记、新校长(附原校长林建华离职演讲)

10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

63岁的林建华卸任北大校长,北大原党委书记郝平接替林建华,出任校长。

曾在北大教书任职多年、去年担任山西高院院长的邱水平回到北大,担任党委书记。


刚刚,北京大学迎来新书记、新校长(附原校长林建华离职演讲)

左:邱水平 ; 右:郝平


公开资料显示,邱水平本科和硕士都在北大法律系求学。1988年到1996年,他在北大工作,先后担任北大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

此后,邱水平在北京任职多年,曾担任过朝阳区副区长、平谷区区长和区委书记等,2013年期开始担任市委副秘书长,去年年初起担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由党委书记转任校长的郝平出生于1959年,57岁成为北大党委书记。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至1982年,郝平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历史专业。毕业留校曾在北大工作多年。2005年6月,郝平离开北大,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09年至2016年,郝平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等职。

卸任校长林建华出生于1955年,本科和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1986年起留校任教。他的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曾担任过北大化学学院院长。

在从事化学研究的同时,林建华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曾先后出任校长助理、教务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职务。外调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当校长十多年之后,2015年2月,他回归北大,成为校长。

担任校长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建华力主推动综合改革。北大双一流方案就是在他主导下出台。

邱水平简历


刚刚,北京大学迎来新书记、新校长(附原校长林建华离职演讲)


邱水平,男,汉族,1962年6月生,江西南丰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二级大法官。现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1979.09-1983.08 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

1983.08-1985.08 江西大学法律系教师

1985.08-1988.07 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07-1990.09 北京大学法律系教师

1990.09-1991.09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

1991.09-1996.09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其间:1995.10-1996.09英国赫德福特大学访问学者)

1996.09-1997.10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

1997.10-1999.04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区体改委主任

1999.04-2001.11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

2001.11-2002.01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

2002.01-2002.06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主任

2002.06-2003.04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主任、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3.04-2006.05 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北京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局长、党委副书记

2006.05-2006.12 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2006.12-2010.02 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

2010.02-2013.02 北京市平谷区委书记

2013.02-2013.12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2013.12-2014.12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国家安全局党委书记

2014.12-2017.01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政 法 委 常 务 副 书 记 ( 其 间 :2016.03-2016.07中央党校第4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17.01-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2016.11-2017.02中央第三巡视组副组长)

郝平简历


刚刚,北京大学迎来新书记、新校长(附原校长林建华离职演讲)


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和统战工作。

1978年至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学生。

1982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等校机关工作。

1986年至1991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1年至1992年,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

1992年至1996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1996年至2001年,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校长助理(1997.04)、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1998.09)、党委常委(1999.02)(其间:1995-1999年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1年至2005年,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其间:2004-2005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5年至200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2009年至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2011.09- 2016.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7届大会主席(2013.11- 2015.11 )。

2016年12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成果有:《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孙中山革命与美国》、《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

内容链接


林建华离职演讲:永远的北大


刚刚,北京大学迎来新书记、新校长(附原校长林建华离职演讲)


讲者 | 林建华

● ● ●

尊敬的周祖翼部长、陈宝生部长、魏小东部长,

老师们、同学们、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刚才,周祖翼部长宣布了中央关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调整的决定,陈宝生部长和魏小东部长发表了讲话。我完全拥护并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在北大的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我相信,在邱水平书记和郝平校长的带领下,北大一定能建设得更好。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从1998年担任化学学院院长起,在学校担任管理工作也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北大培育了我,北大的精神滋养了我,我热爱北大,也感恩北大。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重要岗位上,实实在在地为北大做一些事情。我要感谢全校师生员工和同事们,你们的宽容、信任和支持,是激励我前行的力量。还要感谢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们,与你们一起工作是很愉快的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北大的变化举世瞩目。我们当然可以用很多数据、指标、大学排名表明北大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说,我们的论文和经费的数量,在过去二十年几乎都增长了10-15倍左右,各类大学排名都在前五十,自然指数更是进入前十。但我更看重的,还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人事体制、学科布局、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因为这些才真正代表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我们任务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本科教育改革涉及培养模式以及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面广、难度大。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推广了元培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学部内自由选专业。同时,压缩专业核心课,创建跨学科教育项目,鼓励主修辅修等等。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现象:院系更加重视本科教学了,学生们有了新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激发了出来。我们一直在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培养机制、三助体制、导师遴选等方面都形成了好的制度规范,博士生和专业硕士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当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真诚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拜托大家!

建立公正、透明和高标准的教师人事体系,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北大新的教师聘任、评价、晋升和薪酬体系基本完成,新老体系的并轨也有序展开。对于这样一项既涉及教师利益,又关乎学校未来的重大改革,能够平稳实施是很不容易的。我要感谢院系、部门和教师们,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担当与悉心,是完成这项重大改革的基础。

我们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交叉学科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组建了数十个由世界顶尖学者领衔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聚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我们推进北大医学的融合发展,实施跨学部的集群聘任,促进以临床医学为中心的学科交叉。我们构建人文社科跨学科交流合作机制,激发学者的创造潜力。我们根据院系实际,设立院系精准建设方案,破解发展瓶颈,释放院系潜力。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北大学术气氛的显著变化,学者更加自信,在学科前沿的原创成果越来越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大学是高度依赖个人创造力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只有当学者们担负学术管理的责任,才能建立起既宽松自由、又规范严谨的良好氛围,真正释放人们创造潜力。我认为这是维护和弘扬北大学术传统的根本途径。我们改革学术委员会,组建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和教师纪律委员会。重组学部,加强学部协调院系的职能,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学者更多地参与学术事务管理,不仅使学校的学术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和学术发展规律,也使学者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北大是他们的家,在这里是最受尊重的,是可以安心教学、静心学术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5月2日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很幸运的,能够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亲眼目睹中国的崛起,亲身经历中国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学的变化。二十年前,我们还在为北大和个人的前途担忧,今天,我们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在二十年前的学术会议上,我们还只是在倾听和学习,今天,我们的学术成就已让世界赞叹了。二十年前,我们担忧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今天,我们的一些学者和学生已经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猎头对象了。二十年前,我们的影响只在国内,今天,北大已经是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学了。这些变化和成就,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同时也凝聚了衷心热爱北大的校友和朋友们的心血,他们为我们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慷慨捐助,也在为我们的任何不足和失误而痛心疾首、焦虑不安。

北大有了很大进步,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与世界最顶尖大学仍然有很大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很重、很艰巨。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很快,北大将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面向未来,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保持一种积极和平和的心态,按办学规律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把北大办好。

三年多前,我在入职讲话中曾说:“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北大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我们在北大做事情,绝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只考虑一己之利,一定要从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观察、规划和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肯为他人付出,必定功不唐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把北大真正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

从今天开始,我将卸任学校的管理岗位了。我们的生命和奉献是有限的,而北大是永远的。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所经历的,只能是她历史长河中的小小的涟漪,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也许微不足道,也许很快被人们忘记,但正是这日日年年、点点滴滴,才汇聚成了北大的不朽之魂。

我想再次感谢中组部、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感谢朱善璐和郝平书记,感谢你们一直的信任和支持。我还要感谢全校的师生员工,感谢一同工作的同事,感谢热爱北大的校友们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厚爱和支持,北大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亲人们,正是有了你们的理解和付出,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祝福永远的北大!愿每一个北大人,秉承守正创新、一生平和安康!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