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橋樑界「珠穆朗瑪峯」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工作車輛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2018年10月20日攝)

沉管成隧,跨海架樑,全線貫通的港珠澳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約3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約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樑工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整個建造期間,大橋的工地都不像一個施工場,而更像一個組裝場。

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大到隧道沉管、鋼橋箱梁,小到逃生門板、汙水過濾蓋,全部在岸上工廠預製,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

然而,這些巨型“積木”的搭建並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高度達106米、重量超3000噸的鋼塔在海上“空中轉體90度”,再以高精度安裝,國內外建橋史上前所未有;單節標準隧道沉管管節近8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在海底環境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1.世界總體跨度最長跨海大橋

全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

2.世界上最長鋼結構橋樑

主樑鋼板用量達42萬噸,相當於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3.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擁有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這也是我國首條在外海建設的沉管隧道和當今世界範圍內綜合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沉管隧道之一。

4.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是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5.世界最重沉管

海底隧道由33節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對接而成,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相當於一艘中型航母,是世界最重沉管。

6.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兩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在215天內成島,比傳統拋石圍堰工法施工效率提高近5倍,且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對海洋環境的汙染。

此外,世界首創主動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終接頭、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等,都是港珠澳大橋的靚麗成績單。

圖解橋樑界“珠穆朗瑪峰”

主體工程投資約480億元

2003年8月,國務院批准開展港珠澳大橋項目前期工作。2009年10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標誌著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順利完成。當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主體工程投資約480億元。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橋橋頭

為何選擇“橋島隧”建設方式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公里,其中跨海段42公里。由於路線經過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同時又臨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空領域的建築物高度限定使得該區域無法實現大跨徑、高塔結構物,因此隧道成為唯一可行的方案。為了實現橋樑與隧道之間的轉換,選擇在隧道兩端修建人工島,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橋塔“中國結”造型寓意團結

位於港珠澳大橋中段的青州航道橋,其橋塔被精心設計成了“中國結”的造型,儘管這給工程增加了施工技術難度,但是依然被採用。港珠澳大橋不僅要密切港珠澳三地間的物理聯繫,還要加強三地人民的心理團結,“中國結”的寓意美好而深遠。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橋“中國結”造型橋塔

東人工島預留旅遊開發功能

兩座隧道人工島的基本功能是實現海上橋樑和隧道的順利銜接,滿足島上建築物佈置需要,並提供基本掩護功能,保障主體建築物的順利建設和正常運營。其中,西人工島功能以運營養護救援監控為主;如同一艘“白色巨輪”的東人工島除運營養護救援功能外,還預留旅遊開發使用功能。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人工島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數說“超級大橋”

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港珠澳大橋10月23日正式開通。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一組數字帶你更好地瞭解這座“超級大橋”。

全長約55公里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通車後,旅客從香港大嶼山口岸人工島出發,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會抵達大橋東人工島,再穿越6.7公里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離海面達50米、有著“中國結”美譽的青州橋上。之後,在海面上御風而行22公里,經過美麗的“海豚塔”江海橋和“風帆塔”九洲橋,抵達珠澳海濱。全橋跨海段總長42公里。

120年設計使用壽命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樑,設計使用年限首次採用120年標準。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科研人員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術措施。在研究和建設過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應運而生,在多個領域填補了中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空白,諸多施工工藝及標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主樑鋼板用量42萬噸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僅主體工程的主樑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體育場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科研隊伍超過500人

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範”正式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1家企事業單位、8所高等院校組成了超過500人的科研隊伍,共完成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

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者始終高度重視海洋資源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建設,從工程管理到技術研究,都在生態管控與能力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目標。

橋面限速100公里/小時

隧道限速80公里/小時

通車後的港珠澳大橋,橋面限速100公里/小時,隧道限速80公里/小時,實行貨車與小客車分道行駛。

文圖/據新華社、央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