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中國結」、「海豚」 港珠澳大橋塔橋內含「三地共建」文化元素

央廣網珠海10月24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東起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連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一橋飛架伶仃洋,橋隧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舉世矚目。“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洋溢著自豪。

從2004年開始至今,孟凡超全程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建設,先後主持了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研究、深水區橋樑工程施工圖設計等。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风帆”、“中国结”、“海豚” 港珠澳大桥塔桥内含“三地共建”文化元素

站在港珠澳大橋橋頭順著大橋方向望去,遠處的幾座塔橋尤為顯眼。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橋、七座橋塔:九洲航道橋的“風帆”雙塔、青州航道橋“中國結”橋塔、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海豚”塔。“塔橋的設計包含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這座大橋的各種文化元素”,孟凡超在介紹採訪時表示,從最開始的設計理念到最後的呈現,結合了美感、文化、氣候和水文條件,並進行了無數次修改。

“風帆”橋塔,象徵著伶仃洋上粵港澳三地通力合作建設港珠澳大橋一帆風順;已經成為大橋顯著性地標的“中國結”橋塔,寓意著三地文化的交融,以及共同開創粵港澳大灣區美好未來;而“海豚”塔所代表的是“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港珠澳大橋橫跨的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最大棲息地,“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建設方進行了詳細調研,從設計到具體施工,都充分考慮到了白海豚這一珍稀物種,努力將對白海豚的影響降到最低。”孟凡超說,這座橋塔象徵著人類與海洋環境的和諧相處。

極富設計感的大橋設計並不只是“花架子”。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採用了很多創新技術並創造了多個第一:其中隧道為世界規模最大、水深最深、技術難度最大的外海沉管隧道,採用了當今國際最先進的多項施工技術:人工島為我國首個在外海修建的大型複雜功能的橋隧人工島,同樣採用了多項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人工島施工技術等。

當今年的超強颱風“山竹”以16級的風速登陸廣東沿海時,港珠澳大橋一切正常。“大橋能夠承受的風速不低於100m/s,而我們已經知道的“天鴿”、“山竹”,橋面的最大風速50m/s。抗風能力是完全足夠的。”孟凡超解釋,抗風問題是跨海大橋建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尤其是這樣一樣巨型工程。“我們在設計建設前,監測收集了伶仃洋範圍內近10年裡的氣候數據,對於可能出現的颱風隱患,我們做了非常充分的研究工作。”

港珠澳大橋大大縮短了香港、澳門與珠海之間的時空距離,加速了三地社會經濟生活的融合。對於港珠澳大橋開通所帶來的變化,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直接支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並且對大灣區1小時交通經濟生活圈起到決定性作用,極大提升大珠江三角洲的綜合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