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6名金牛區援藏幹部講述動人的援藏故事

點擊藍字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關注我們

滿懷對藏區人民的深厚感情,近日,金牛區第五批援藏幹部正式出發奔赴對口援助的石渠縣。11日上午,金牛區召開全區援藏工作先進典型事蹟報告會, 深入學習宣傳援藏幹部的先進事蹟,激勵全區幹部群眾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王建江、李明康、吳維核、王彤、劉俊傑、周家全等6名同志代表前四批援藏工作隊從各個崗位、不同角度,生動講述了自己與隊友在石渠的親身經歷。報告會現場,精彩不斷,掌聲不斷,一個個故事充滿著真情與感動。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據介紹,從2010年開始,金牛區先後選派5批共117名援藏幹部到石渠縣進行對口幫扶。9年來,金牛援藏幹部不負重託、不畏艱險、不辱使命,在幫助藏區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石渠的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公服水平全面提升、群眾收入日益提高,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聚著金牛援藏幹部的擔當精神和創新意識,無不凝聚著援藏幹部的艱苦付出和心血汗水。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本次參加報告會的六名同志是金牛區前四批援藏工作隊的一個縮影,他們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在他們當中,任第一書記的李明康同志,與剛出生的孩子兩地相隔,克服親人離世的悲痛,遭遇兩次重大險情,始終堅守在援藏第一線不動搖、不懈怠;王建江同志,帶病堅持工作,為藏區產業項目招引四處奔走,促成天地網企業入駐石渠;吳維核同志,遭遇嚴重車禍,仍然調研完成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教育事業五年發展規劃》;劉俊傑同志將針灸技術帶到石渠,填補了石渠針灸治療領域的空白;王彤同志深入調研當地特點,提出“源頭扣稅”思路,大幅度提高了石渠報稅的效率;剛踏出大學校園的周家全同志,剛參加工作就投入到艱苦的援藏事業,把雪域高原作為自己成長鍛鍊的平臺……他們都體現了金牛幹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面貌。

援藏故事節選

王建江(金牛區第四批援藏工作隊領隊)

2016年9月9日,我們一行27人從玉樹下了飛機,直奔石渠縣。雖然早有抗高反的心理準備,但是從當天傍晚開始,便不停地有隊員因高反被送往醫院。

國慶大假,我們冒著高反嚴寒,開展了大調研,謀劃著開局工作。無意間,副領隊張全林告訴我,聽說成都天地網公司要在甘孜州建立兩個中藏藥材基地。我們敏銳地意識到這個項目非常符合石渠產業發展方向。搶抓機遇不遲疑,我們立即想方設法聯繫上公司,經過多方拜訪、溝通、協調,公司決定到石渠實地考察。記得那是2016年11月9日,我們把公司老總龍興超一行接到縣城,正當我們都滿懷期待之時,凌晨3點,他打來電話:“王縣,我要回去,高反讓我一分鐘也無法入睡,我又有高血壓……”我立即帶上醫生到他房間裡,給他吸上氧,量血壓,勸他堅持一下,等天亮路上安全了再說。那一夜,我是相當糾結,既怕放脫了項目,更怕龍總有生命危險。終於捱到天亮,我們趕緊把他送到洛須鎮,這裡是石渠的“小江南”,位於金沙江畔,海拔3200米。還好,來到這裡,他高反減輕了不少,堅持看完了項目,又聽取了我們精心準備的介紹,最終確定了投資意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17年5月19日,在金石兩地黨委政府及主要領導的協調下,天地網新任CEO楊國到石渠與縣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他在簽約儀式上深有感觸地說:“一路顛簸,我們看到了石渠百姓守著金山銀山過著苦日子的現狀,感受到了金牛援藏工作隊滿滿的石渠情懷,黨員幹部脫貧攻堅的拼勁,也體會到了石渠百姓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我們一定要把石渠項目做好!”他和公司總監趙茂還鄭重地向縣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示要以黨員的標準參與脫貧攻堅。這一刻,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一個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作用是多麼的重要。這個項目既讓我們成功地破了題,改寫了石渠招商引資為零的歷史,又讓我們獲得了全縣幹部的充分認可,順利地打開了工作局面。

李明康(援藏隊員,掛任石渠縣交通局副局長,後又選派到奔達鄉格絨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任第一書記的格絨村,目前共有39戶216人,其中精準扶貧戶有10戶47人。仁清拉姆就是貧困戶之一。

6月是村民上山挖蟲草的季節,62歲的仁清拉姆主動看守大棚。每天下午,她都要到大棚澆水、除草、扶起倒下的藤蔓,沒有孩子的她就像照管自己的小孩一樣精心看護著這些蔬菜。

說起大棚,還得從去年說起。藏族群眾飲食多以糌粑、犛牛肉、奶製品為主,村民買蔬菜最近也要到距離村子64公里的洛須鎮或者是7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省玉樹市去,價格較貴還不新鮮。“能不能在村子裡蓋個大棚?”我從區建交局爭取到8萬資金後說幹就幹。2017年10月24日動工,自己買材料,村民自己動手焊接。20天,用了55008塊錢,建起了一個240平方米的大棚。

去年12月29日,一大早村民們聚集在大棚前,剛摘的小白菜、瓢兒白、筒篙、蘿蔔、生菜擺放整齊。村支書四朗元登吆喝,村長四朗扎西把稱好的菜遞給村民,村會計尼珠收錢記賬,就像一個小菜市場。我們以低於市場價把種出來的新鮮蔬菜賣給村民,賣菜收入一半留出來用作村集體資金,一半當補助資金分給村裡的精準扶貧戶。也就是那一天,仁清拉姆從村裡領到了90塊錢的補助。

現在,每當與村民談起如何脫貧的時候,村民們會說:“李書記,你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當聽到這些話時,我倍加感動,也信心倍增。任第一書記一年多時間,為村民每戶家裡安了熱水器,自己動手改造了村委會、手把手教村民種植的40多畝土豆也取得了豐收,格絨村的生活有了新改變。

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著,有次在村裡下了一晚上雪,第二天一大早我出門去擦皮卡車上的雪,趕犛牛路過的仁清拉姆以為我要離開,她邊呼叫其他村民,邊喊著“書記,不走,不走”。我解釋說只是去工地檢查後她才鬆開挽留的手。從此以後,每次下雪,仁清拉姆和其他村民都會輪流幫我把車擦乾淨。每次當我帶著一身塵土從工地回來,村民們都會為我端上熱騰騰的酥油茶,給我送來剛擠的犛牛奶。

吳維核(年紀最大的援藏幹部)

人生的每一段精彩年華都值得紀念,每一個相聚時刻都值得珍惜。在石渠支教的兩年時間裡,我發揮行政管理優勢,帶領機關工作人員跑遍全縣學校,深入調研,反覆研究,五易其稿,完成了石渠教育首個五年規劃編制;我抓好資源整合,探索更加多元的支教方式,將“金牛名師閃耀工程”延伸到石渠,組織開展了示範觀摩課、活動研討等系列專題活動;我堅持以賽促教,聚焦教學質量提升,通過組織石渠教師賽課活動,進一步更新了石渠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全力協調推進,促進教育幫扶項目落地落實,提前三年完成了網絡教室建設,建成石渠縣首個優質課例資源庫;我有效理順制度機制,積極牽線搭橋,從教育局、學校、教師、學生四個層面探索完善互動交流機制,為持續做好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我積極籌措資金,通過金石學校結對等形式,抓好物資捐贈、扶貧濟困,廣泛開展“向石渠縣貧困學生送溫暖”活動,累計幫助石渠籌措資金近百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