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点击蓝字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关注我们

满怀对藏区人民的深厚感情,近日,金牛区第五批援藏干部正式出发奔赴对口援助的石渠县。11日上午,金牛区召开全区援藏工作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深入学习宣传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区干部群众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王建江、李明康、吴维核、王彤、刘俊杰、周家全等6名同志代表前四批援藏工作队从各个岗位、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自己与队友在石渠的亲身经历。报告会现场,精彩不断,掌声不断,一个个故事充满着真情与感动。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据介绍,从2010年开始,金牛区先后选派5批共117名援藏干部到石渠县进行对口帮扶。9年来,金牛援藏干部不负重托、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在帮助藏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石渠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公服水平全面提升、群众收入日益提高,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金牛援藏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无不凝聚着援藏干部的艰苦付出和心血汗水。

听6名金牛区援藏干部讲述动人的援藏故事

本次参加报告会的六名同志是金牛区前四批援藏工作队的一个缩影,他们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在他们当中,任第一书记的李明康同志,与刚出生的孩子两地相隔,克服亲人离世的悲痛,遭遇两次重大险情,始终坚守在援藏第一线不动摇、不懈怠;王建江同志,带病坚持工作,为藏区产业项目招引四处奔走,促成天地网企业入驻石渠;吴维核同志,遭遇严重车祸,仍然调研完成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刘俊杰同志将针灸技术带到石渠,填补了石渠针灸治疗领域的空白;王彤同志深入调研当地特点,提出“源头扣税”思路,大幅度提高了石渠报税的效率;刚踏出大学校园的周家全同志,刚参加工作就投入到艰苦的援藏事业,把雪域高原作为自己成长锻炼的平台……他们都体现了金牛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面貌。

援藏故事节选

王建江(金牛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

2016年9月9日,我们一行27人从玉树下了飞机,直奔石渠县。虽然早有抗高反的心理准备,但是从当天傍晚开始,便不停地有队员因高反被送往医院。

国庆大假,我们冒着高反严寒,开展了大调研,谋划着开局工作。无意间,副领队张全林告诉我,听说成都天地网公司要在甘孜州建立两个中藏药材基地。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项目非常符合石渠产业发展方向。抢抓机遇不迟疑,我们立即想方设法联系上公司,经过多方拜访、沟通、协调,公司决定到石渠实地考察。记得那是2016年11月9日,我们把公司老总龙兴超一行接到县城,正当我们都满怀期待之时,凌晨3点,他打来电话:“王县,我要回去,高反让我一分钟也无法入睡,我又有高血压……”我立即带上医生到他房间里,给他吸上氧,量血压,劝他坚持一下,等天亮路上安全了再说。那一夜,我是相当纠结,既怕放脱了项目,更怕龙总有生命危险。终于挨到天亮,我们赶紧把他送到洛须镇,这里是石渠的“小江南”,位于金沙江畔,海拔3200米。还好,来到这里,他高反减轻了不少,坚持看完了项目,又听取了我们精心准备的介绍,最终确定了投资意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5月19日,在金石两地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的协调下,天地网新任CEO杨国到石渠与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他在签约仪式上深有感触地说:“一路颠簸,我们看到了石渠百姓守着金山银山过着苦日子的现状,感受到了金牛援藏工作队满满的石渠情怀,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拼劲,也体会到了石渠百姓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我们一定要把石渠项目做好!”他和公司总监赵茂还郑重地向县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以党员的标准参与脱贫攻坚。这一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是多么的重要。这个项目既让我们成功地破了题,改写了石渠招商引资为零的历史,又让我们获得了全县干部的充分认可,顺利地打开了工作局面。

李明康(援藏队员,挂任石渠县交通局副局长,后又选派到奔达乡格绒村担任第一书记)

我任第一书记的格绒村,目前共有39户216人,其中精准扶贫户有10户47人。仁清拉姆就是贫困户之一。

6月是村民上山挖虫草的季节,62岁的仁清拉姆主动看守大棚。每天下午,她都要到大棚浇水、除草、扶起倒下的藤蔓,没有孩子的她就像照管自己的小孩一样精心看护着这些蔬菜。

说起大棚,还得从去年说起。藏族群众饮食多以糌粑、牦牛肉、奶制品为主,村民买蔬菜最近也要到距离村子64公里的洛须镇或者是7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省玉树市去,价格较贵还不新鲜。“能不能在村子里盖个大棚?”我从区建交局争取到8万资金后说干就干。2017年10月24日动工,自己买材料,村民自己动手焊接。20天,用了55008块钱,建起了一个240平方米的大棚。

去年12月29日,一大早村民们聚集在大棚前,刚摘的小白菜、瓢儿白、筒篙、萝卜、生菜摆放整齐。村支书四朗元登吆喝,村长四朗扎西把称好的菜递给村民,村会计尼珠收钱记账,就像一个小菜市场。我们以低于市场价把种出来的新鲜蔬菜卖给村民,卖菜收入一半留出来用作村集体资金,一半当补助资金分给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也就是那一天,仁清拉姆从村里领到了90块钱的补助。

现在,每当与村民谈起如何脱贫的时候,村民们会说:“李书记,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当听到这些话时,我倍加感动,也信心倍增。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为村民每户家里安了热水器,自己动手改造了村委会、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的40多亩土豆也取得了丰收,格绒村的生活有了新改变。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着,有次在村里下了一晚上雪,第二天一大早我出门去擦皮卡车上的雪,赶牦牛路过的仁清拉姆以为我要离开,她边呼叫其他村民,边喊着“书记,不走,不走”。我解释说只是去工地检查后她才松开挽留的手。从此以后,每次下雪,仁清拉姆和其他村民都会轮流帮我把车擦干净。每次当我带着一身尘土从工地回来,村民们都会为我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给我送来刚挤的牦牛奶。

吴维核(年纪最大的援藏干部)

人生的每一段精彩年华都值得纪念,每一个相聚时刻都值得珍惜。在石渠支教的两年时间里,我发挥行政管理优势,带领机关工作人员跑遍全县学校,深入调研,反复研究,五易其稿,完成了石渠教育首个五年规划编制;我抓好资源整合,探索更加多元的支教方式,将“金牛名师闪耀工程”延伸到石渠,组织开展了示范观摩课、活动研讨等系列专题活动;我坚持以赛促教,聚焦教学质量提升,通过组织石渠教师赛课活动,进一步更新了石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全力协调推进,促进教育帮扶项目落地落实,提前三年完成了网络教室建设,建成石渠县首个优质课例资源库;我有效理顺制度机制,积极牵线搭桥,从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探索完善互动交流机制,为持续做好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我积极筹措资金,通过金石学校结对等形式,抓好物资捐赠、扶贫济困,广泛开展“向石渠县贫困学生送温暖”活动,累计帮助石渠筹措资金近百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