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父母知了

收到一條長長留言,這是一位負責任的爸爸在聽了我現場分享,閱讀我之前的一系列文字之後寫下的感言,在不涉及隱私的情況下,我儘可能完整地呈現留言,因為留言中涉及的或許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這幾天很困惑!前段時間我女兒哭泣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不要沒有安全感’。她說出這句話,我覺得她心裡是不是揹負了什麼?因為她三歲的時候她媽媽就離開我們去了別的地方。後來的兩年時間裡又來看了她兩次。而後她重新組建了家庭就再也沒來過了。就在前段時間孩子的阿姨,也就是我現在的妻子和她談話的時候。問她為什麼不願意?她說她不要沒有安全感。因為丫頭個性隨和,好動,容易跟陌生人相處。我以前也會揍她。是不是我管教的太嚴厲了?導致她缺少關愛?去年的時候她有過三次和小朋友玩耍到半夜才回來的經歷,有一次回來了就躲在小區的樓道里。然後我和她爺爺去找她,爺爺問她為什麼不回來?她說玩的太晚了怕爸爸打她。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在家裡她很少和我玩鬧,我一說話她就顯得很拘束。然後眼睛盯著我看。自從上次現場分享會後,我一直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最近更是讀了您公眾號寫的好多文章,感覺很有幫助。謝謝!”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謝謝這位爸爸的留言,寫得非常真誠,案例也很細緻,孩子的語言、行為都很清晰,這裡涉及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孩子的那個回答:“我不要沒有安全感”,換成肯定句就是“我想要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詞彙是我們在許多語境下經常用到的,例如社會安全感、組織安全感、人身安全感等等,但如果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對父母說出需要安全感,還是令人內心很觸動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安全感?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專家怎麼來定義安全感。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可能出現的對身體和心理的危險和風險的預感。換句話說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自由的感覺。所謂的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沒有危險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信念,一種相信,只要你信任這個世界,包括信任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具有安全感的人對他人抱有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傾向於樂觀的、滿足的、輕鬆的 平靜的,開朗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這裡我使用了一系列看起來積極向上正能量的詞彙,因為安全感本身是積極的。具有安全感的人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能夠感到溫暖,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的,溫暖的,慈善的。

反之,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敵視的態度,傾向於不滿足,感到孤獨、被遺忘、被拋棄,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感到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受冷落的,受歧視的,將人生理解為危險的、黑暗的,敵意的,隨時有危險的角鬥場!表現出強迫性的內省,病態的自責,自我過敏,有負罪和羞怯感,不停息的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各種神經質,逃避幻覺等,極端一點甚至有自殺的傾向(當然這種狀態已經處於病態,排除了正常心理的調解可能性)。

顯然缺乏安全感是讓孩子喪失生命中體驗快樂的過程,往往心事重重,擔驚受怕,負面影響力非常大,概括起來就是“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安全感缺乏具體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從一些問卷調查和個案觀察來看,孩子安全感缺失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之愛的缺失:這裡的原因有客觀上的,例如父母早逝、過早離婚或者父母長期工作在外,比如留守兒童。還有一種雖然有的爸爸媽媽在孩子身邊,卻對孩子不管不問,之前我講過一個場景,有一次在虹橋機場候機,在餐廳午餐時,對面的小男孩一個人玩了一個翻牌遊戲,邊上的父母人手一個手機,始終沒有和孩子有過交流,甚至等孩子下了椅子,跑到門口,那個媽媽才抬起頭,喝止孩子的獨自外出回到座位上,隨後繼續看手機。二:父母沒有給到孩子真正的愛,沒有有效陪伴;限制孩子,溺愛孩子。第一點的那個例子也可以用在這裡,雖然父母在孩子身邊,但和不在身邊差別不大,這個陪伴是低質量的。另外,還有就是因為父母在身邊,所以嘮叨媽媽,暴力爸爸倒成了家常便飯,限制孩子的自由或者溺愛孩子常常是輪流著來,孩子也變得陰晴不定,一會兒玩得瘋,一會兒被打得厲害,孩子拿不準父母穩定的溝通方式是什麼,因此缺乏安全感。

三、父母關係不好,父母經常當著孩子吵架等。這一點在現場分享的時候,我特意做了大屏幕上的ppt,把這句話打出來,許多父母看了都笑了,因為可能說到了他們的共鳴點,夫妻吵架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大喊大叫算文明的,說不定扔東西,摔碗筷掀桌子,甚至拳腳相向,毆打成堆。這樣的不堪場面對於孩子來說刺激是非常大的,有可能留下終身的陰影,覺得父母無法給他自己提供穩定的家庭安全感。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無論是在一些現場活動或者在生活裡朋友之間的聚會上,常常聽到一些媽媽訴說自己帶孩子的辛苦,自從孩子出生後,她們就一直堅持親自帶,怕老人隔代帶不好,又怕沒有媽媽帶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己什麼都為孩子做了,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在家裡是小老虎,蠻不講理,出門卻變成了小老鼠,不敢與人交流。這些孩子,內心大多都缺乏安全感,依賴性很強,容易長成“巨嬰”。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我們知道了安全感缺乏的原因,那麼作為父母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安全感哪?

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夫妻關係和諧是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針。

要想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生命成長力度,從父母自己安全感的養成開始。全然的接納,無條件的信任和尊重孩子。我們一定要非常注意我們的面部表情,孩子看到爸爸媽媽臉的時候,看到的是自己,如果他看到的媽媽是從容的,有能力的、可愛的,他就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如果他看到媽媽的臉是焦慮的、愁苦的、憤怒的,他同樣會認為自己也是這樣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鏡子理論,相由心生。

父母即使有矛盾也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爭吵,當孩子經常處於父母爭吵打罵環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猜測,爸媽是不是因為我不好才吵架的?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會不會離開我?由於孩子對大人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裡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孩子會把這種怨氣寄存在心中,長大之後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因此,擁有和諧的夫妻關係,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是至關重要的!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把握好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0到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根據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零到兩歲的時候,是嬰兒建立基本信任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兒童最孤弱,因而對成人依賴性最大,如果父母能以慈愛和慣常的方式來滿足兒童的需要,他們就會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這個階段他們的危機沒有得到解決,母親拒絕他們的需要或以非慣常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就會膽小、懼怕,形成不安全感。特別是一歲半之前,要滿足孩子所有的需要, 當寶寶的心理需要關愛時,父母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就好似在他的心裡築起一個安樂小窩,使他心靈充滿安定感,身心健康的成長,細心的媽媽要善於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信號,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擁抱寶寶,與寶寶談話,逗寶寶笑,讓寶寶有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經驗,這種互動能使寶寶順利有效的與外界溝通,產生對母親角色的信任與依賴感,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不是最重要的,陪伴的質量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家規要提前制定,違反即懲罰,不能根據父母的心情好壞來獎勵或懲罰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代價,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優秀的孩子,而且還可能會造成一個問題的孩子。

​請不要說這些破壞安全感的話

這幾句話可能許多父母經常脫口而出,但實際上卻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1、”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這句話,會讓孩子覺得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2、“我說不行就不行,你就是個笨孩子,傻瓜!”父母氣頭上講的這些話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沒有尊重可言,讓親子關係對立和衝突,破壞孩子的公正性,妨礙孩子內心安全的建立。

3、“快睡覺,再不睡大灰狼來吃你啦”“別開門,外面有X”!這樣恐嚇型的語言讓孩子內心更加膽怯。父母要用欣賞鼓勵支持的話語代替批評責備懲罰,不要挾孩子,就事論事,孩子犯了錯誤就對這個錯誤改正,不能無限放大到其他方面。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對孩子說愛的語言,擁抱孩子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媽媽(爸爸)愛你”,多擁抱孩子,要讓孩子一點一滴的感覺到你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儘可能多的陪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多觀察孩子,學會解讀孩子給出的信息,並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多一點擁抱,雖然有的孩子對媽媽的親暱會有些抗拒,但請相信他的內心也是無比高興的,不管孩子多大,都記得常常抱抱他。多和孩子交流,同時給寶寶一個無限愛意的擁抱,相信這種愛的傳遞勝過任何語言。

兒子上了大學,我們每次見面或者上學離開,都會有一個擁抱的儀式,這種儀式感非常重要,會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存在感。

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共情

我們放開了孩子的手,但是永遠不能忽視孩子的內心,孩子不需要你的干涉,但是他渴望你的積極關注。也只有真正讀懂孩子的父母才敢放手,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安全性依戀”的關係,這種感覺會伴隨人的一生。而父母的關注和親密的愛,是形成孩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兩個關鍵,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會感到難過,他的情緒需要有人看到,不管他的目的如何,首先希望有人關注到他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和打擊。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父母關注的,重視的。

“我不想沒有安全感!”孩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父母能讀懂麼?


父母要給孩子的,是心理上的呵護和關注,這樣才能共情、理解並尊重孩子。在孩子的行為上,請記得放手。讓他去感受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父母願意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只要在自己覺醒的那一刻起,讓孩子擁有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溫暖的擁抱,真正的愛,高質量的陪伴,多閱讀,多講述,就會給到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也會修復他之前存在的一些缺失。

這份安全感,將伴隨在孩子以後的生活裡,即使將來還有生活的波折,他們也有能力自己爬起來,也有勇氣微笑地面對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看到了父母的堅強和勇氣一直陪伴著他,這是一筆無形的資產,千金難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