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家教隨筆

上週在父母成長營的線下活動結束之後,有一位家長留在最後才走,在我整理電腦和投影關機的過程中,她走到前面來,禮貌的問候我,並且講述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困惑,其中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這位媽媽的脾氣比較急,說話速度很快,交流過程中我問她“是不是看孩子的時候,發現一點不對就要糾正,然後孩子慢一點就會催著做……”我的話還沒說完,她立刻答“是的呀,我就是等不及,看孩子做的不好心裡急,就要糾正他,他如果不及時改正,我就會更惱火,就會打罵上去的。”我笑笑,明白她前面所說的困惑原因在哪裡了。

她就是等不了三分鐘,因此就會困難重重,隨著孩子越來越長大,在她眼裡孩子身上的毛病也會越來越多,簡直焦慮死了。

下面這些文字實際上也是為這位家長或者這一類家長而寫,做個參考吧。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每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生物基因就決定了跟別人不一樣,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每個時期在做什麼,做的怎麼樣,也是不盡相同的。在教育上我們稱之為天然的個體差異,這是需要尊重的,而不是你想好一個標準的模子,去套用,去刻錄,不合適的就剪掉,丟棄。那種刻板的教育方式實際上就是用了這個理念,所以令人厭惡。

在自然界,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風景,都有自己的花,例如現在是桂花飄香,將來很快就會菊花滿園,這都屬於秋天的花期,若放在春天,桂樹和橘樹,也都是安安靜靜的看著春花燦爛,那不是他們的花期,而現在那些春花早已落盡,枯枝嶙峋,桂花和菊花卻正享受它們的燦爛時光,成為這段時間的花之主角。

同樣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開花的時刻,家長不要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者別人家的孩子為自己的孩子規劃未來人生,那樣只是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讓孩子實現自己未實現的夢想,不去考慮孩子適不適合,願不願意。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家長更不要心急,也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在一項調查中,孩子最討厭的幾句話中就有這一句“你看隔壁老李家的孩子,多有出息……”父母卻絲毫沒有給孩子一點的時間,從來沒有耐心等待他們的主動發光。

教育界有句俗話說“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如果你連孩子的成長都等待不了,一味的急於求成,沒有半點耐心,那怎麼能指望孩子有出息呢,孩子的生命成長都是需要時間的,如那些花草樹木一樣的道理,該澆水的澆水,該施肥的施肥,就耐心等待開花結果吧,你總不能一澆水就等著第二天這樹就長個一尺高,這花就開個十朵八朵吧,這道理是相同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需要時間這個維度起作用的。

那麼何為“三分教育”呢?

“三分”?為何不是“一分”?“五分”?“七分”?“三分”就是要適量,不要太少,太少就是教育規範性不夠,成放縱和放養了;也不可太多,太多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成了處處糾正時時修改的緊張樣子,彼此也都很焦慮。

三分,足矣!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那麼,又怎麼做到“三分教育”呢?

第一點就是要做到教育孩子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如果孩子太小,語言的表達能力不高,更別說理解能力了,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在表達上一定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像猶太人那樣為了讓幼小的孩子喜歡上讀書,用小孩子最喜歡的巧克力為誘惑,認真看完幾頁,能回答書頁上面的問題,就有巧克力吃了(這裡要注意的是物質激勵必須有一個限度,在其幼小的時候可以更為直接,等到十歲以後可能更多要以精神鼓勵和成功的喜悅來激勵),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當遇到晦澀難懂的問題時,父母可以進行簡單的啟發式教育,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讓孩子動腦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對於孩子的錯誤要從細節上加以指正,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切忌喋喋不休,事無鉅細的保姆式教育,那就不是三分,而是滿滿的“十分”了。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第二點是父母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也許,很多人都會懷疑小孩子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但絕不會質疑他們的模仿天賦,模仿小動物、效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好像是每個孩子特有的天賦,這或許也是動物性中的本能,你看一些紀錄片裡,小獅子小老虎跟著媽媽學捕獵,就是從模仿開始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可以以自己為鏡子,在孩子面前嚴格端正自己的行為,從而讓孩子進行效仿,這裡舉個例子吧,例如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需要晚上固定時間閱讀,有的父母說一百遍,讓孩子感到厭倦,因為父母自己說完道理就在那裡刷手機,另一類父母也許什麼也不說,只是每天悄悄的坐在書房裡捧一本書安靜地閱讀,孩子在邊上做作業也很安靜,做完也會主動找一本書來讀,這就是示範的作用。

同時還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反饋,告訴孩子哪裡是好的,哪裡是不夠好的,這樣才能讓孩子進行自我認識和評價,等到孩子大一些,他就會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也會給他人做出榜樣。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第三點即父母要正確認識孩子的認知能力

這也是我為什麼主張進行父母成長營的初衷之一,父母要了解和熟悉孩子在什麼時候應該或者可以具備什麼能力,不要做違背孩子正常成長規律的事情,做到“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現實中許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是合適的,而這他們不學習的話是無法知道的,國外有父母成長的訓練營,國內一線城市也有,但更廣大的地方是缺乏的,幸好現在有了網絡,可以進行網上的傳遞,效果也不錯。

認識了“三分教”之後,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七分等”。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存在這樣的家長,會說:孩子還這麼小,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也經常會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但是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資質稟賦,是沒法做比較的。

所以要讓家長做到七分等,就是要家長根據孩子本身的天賦秉性,跟隨孩子的成長步調,讓孩子自己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讓孩子自己去體味人生的喜悅、悲歡離合、坎坷、曲折與磨難,請注意許多父母通過包辦一切是剝奪了孩子這種複雜的體驗過程,也就等於堵塞了孩子生命成長的必要路徑,這裡可以用一個比喻,例如去黃山看風景,許多人都是索道直接到頂,這樣是快速的省力的,但絕對體驗不到在爬山過程中看到的其他的景觀以及內心的體驗,孩子的教育不應該乘坐索道,而是需要慢慢爬山,從中進行自我感悟和消化,進而達到自我登上頂峰的目的。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到“三分教,七分等”?這些乾貨你知道麼?

“三分教七分等”就是要讓父母一方面做到對孩子的教育要適量、適度、適時,就像教孩子數學,告訴他的是方法而不是告訴他最終答案,讓他體會解題的過程的艱難和獨立得到答案的喜悅,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就是三分等七分教;另一方面就是要求父母,多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自我成長時間,相信他有一天一定會生髮出生命的積極能量,變得光彩奪目,對他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時刻,而這需要父母克服自己急躁,更為耐心,所有為有所不為,真做到這一點,還是有難度的,尤其是一些原本就急躁的爸爸媽媽,要懂得自我約束和節制,多給孩子時間。

希望這樣的建議對你有用,也歡迎留言說說自己的想法,互相分享是一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