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建平:德阳凤仪书院(1) 有凤来仪

散文|高建平:德阳凤仪书院(1) 有凤来仪

绘图 罗乐

高建平(德阳)

成年的我,对书院及书院巷有一种很难割舍的情结。小时候,总爱驻足德阳凤仪书院外,其时的凤仪书院已经更名为城关一小,看那背着书包轻快奔跑着的同龄的孩子,听那蒙童的习读之声起起伏伏地从书院那边传来……

德阳凤仪书院曾历经数次搬迁重建,地址亦几经变更。至清嘉庆十年,再合邑发动公捐,购得城东一地复建。规模不大,但空间讲究:照壁外墙、门额、一进门厅、二进讲堂、三进厅事、左右学舍厢房;富丽不足,但形式完整:柱身、柱珠、栋架、斗拱、门窗、封檐板、衍条、屋脊砖砌。书院虽未设在德阳老县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却紧靠文庙东墙,从“德配天地”门至书院大门,也就数步,因而命名便取舍了文昌阁、义塾、励忠等而定为凤仪书院。

文庙内是否演奏过《韶》乐,我不得而知。孔子说:闻韶乐三天不思肉香,足见他对舜创作的、且完美协调了六律五声八音的九章萧韶之曲是如此崇拜!翻阅《尚书﹒益稷》,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句,说的是以排箫为主奏的韶曲美妙动听,被吸引而来的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了。

凤仪书院与它身后的南、东、北三座大杂院跐连,院墙与院墙就夹成了一条巷道,叫书院巷——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称谓,一直就延续到现在。

我爱穿行于书院巷,狭狭窄窄的巷道两端的墙皮已经剥脱,裸露出卵石和干结成蜂窝状的灰浆;夏日的偏东雨,斜斜地从巷道上空刺过,巷道地面却干燥如初。后来参加了工作,上班下班也总是要绕道进入,抬头看得见屋檐与屋檐组成的两道靠得很近的天际线,上面稀疏竖立些蜘蛛网状的广播天线。寂静中已经听得巷道的拐角处有沓沓的脚音响起了,却最终不见人影出现。

书院巷的南院,两进的深浅,中央有棵大树,晾衣绳纷纷从树腰牵扯至各家屋檐下,树下砖石垒成的花台内正盛开着细红碎白。平常的日子,厚重的院门总是开着,上面铜打的泡钉和铁铸的门环已经锈蚀,收音机的声音便和着蜂窝煤烟一起飘出来。

时光的脚步就这样一晃一晃地摇过。德阳建市后,几乎是一夜之间,过去凤仪书院内的第一小学整体搬迁而出;而书院的原址上也重建成为市图书馆;书院巷就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脚下被夷为平地,而且飞快地建起了高大的楼群。再后来,市图书馆的原址上,又改建成一溜仿古的建筑,叫作庙街,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烧烤的小吃摊前,一幅烟熏火燎的场面。

曾记得,德阳建市之初,我调动到市群众艺术馆做专职的文学创作和辅导工作,1990年,一直没有办公和文化活动场地的市群众艺术馆进驻到了文庙的后花园,亦即文庙的北门。日日上班下班,原本大道通衢可以直抵,但我偏偏要绕道从书院巷穿越。书院巷从紧靠文庙东门的书院一直迤逦蜿蜒至文庙的北门,状如一只健硕欣长的凤凰!或者,它更象是一道生动的脉络,使寻常巷院的人家在上演着对生活的崇尚,在上演着过日子的一丝不苟;当然也在上演着一份浓浓的温馨与和睦,美好而且庄重得有如仪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