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杀出重围,为何不东渡乌江?

古往今来,围绕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就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争议的,也有可能是最具谜团和猜想分歧的就是当年西楚霸王带领十万楚军对抗刘邦率领的70万联军,在遭遇节节败退,然后好不容易杀出重围,来到乌江边的时候,本来有机会东渡乌江,召集江东弟子,卷土重来,却选择了自刎江边,留下了千古之憾事!

西楚霸王杀出重围,为何不东渡乌江?

这个传奇的故事几经千年,仍然有不少名人些许感叹,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两种观点!一种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外一种是“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在为这个故事做感情抒发!

我们还原一下真实的历史场景,当时楚汉之争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项羽已经完全丧失了优势,10万楚军精锐对抗70万汉盟军!项羽犹如丧家之犬一样被刘邦,韩信等率领的军对苦苦追杀!到最后只剩下800精骑,这也是项羽最后冲出重围的本钱!在四面楚歌的前一夜,项羽带领几个头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其实按照后面的楚军突围路线来看,项羽是想逃亡江东地面,卷土重来的!然而对于项羽这样惯于打胜仗,出骑兵的人来说,一直心中充满自信,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项羽依旧认为自己在百万汉军中来去自如!所以他也不屑于跟下面的将领说是去逃亡江东,而是深信下面的将领会死心追随自己!

西楚霸王杀出重围,为何不东渡乌江?

渡过垓下,项羽领兵一直南逃,此时的项羽是盘算着东渡赤水,到江东地面,然后再伺机卷土重来的!然而一些事情的发生还是让项羽始料未及,虞姬为了不拖累霸王,拔剑而死!在带领百余骑逃亡过程中遭遇指路迷惑,最终铁骑深陷泥潭,拖慢了南进的脚步!在这个时候刘邦韩信等联军在后面穷追不舍,步步紧逼!最终项羽逃到乌江岸边,如果按照历史所云,项羽是有机会生还并东山再起的!为什么这个时候项羽选择了自刎于江边?

西楚霸王杀出重围,为何不东渡乌江?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项羽是一个阴柔少断,对权力斤斤计较的领导者,性格缺陷很明显,而且对身边的谋士也十分猜忌!历史上最大的争议就是项羽对于亚父范曾却无十分之信任,最终个导致其愤而离开。同时,项羽任人唯亲,对军工卓越或者有才能的人不能知人善任,喜欢独断专行!这样一个莫衷于权贵又充满猜疑的人一般都是比较自负而且自惜的人,按道理说项羽不会自刎而死的,那为何那一刻出现反转了呢?

根据司马迁《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是愧于回到江东,碍于面子,归于天王羽之故,非战之过!意思就是天运不济,自己羞于回到江东,一死百了算了,最起码也能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

其实不然,按照当时的战局,后期联军之帅是韩信,此人可谓用兵如神,而且韩信这个人在军事作战上也是心思非常缜密的!按照当时的战局发展态势,韩信不可能不会料到项羽的出逃方向!回头想想,大到整个战局的运筹帷幄到每个战术的精确化布局,应该都在韩信的掌控之中!

从韩信接手整个联军的主帅以来,整个战局的发展应该是按照韩信对整个战场的布局来的,除了少数的几次小战役因为项羽的勇猛善战而出问题!包括老农田氏的那排,甚至是乌江亭的那个亭长的劝逃,都是韩信整个战局的一部分!

西楚霸王杀出重围,为何不东渡乌江?

为什么这么说?按照当时的势力分布图,当时的江东是闽越势力范围,在战争后期早已归属了汉军,已不再是西楚霸王的“江东子弟”,所以即使项羽东渡到江东之后,等待他的也将是一场在所难免的追杀!

谁也无法预料到当时项羽的心里状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当时的西楚霸王一定是徘徊在绝望的边缘,前无逃路后有追兵,心爱的女人虞姬已死,身边的将领所剩十余人,江东父老已对自己仇目而视,加上再也无力回天!顿时壮士断腕,心生凄婉,想到一暮暮过往,无比的悔恨,但是又不能苟活于世,于是千般思绪交集之际,自刎而死!

历史毕竟是历史,昔日霸王之气概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唱,其中的真相并不一定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依旧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