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江邊村——曾經的書香與顯赫之地

江邊村位於東莞市企石鎮,元朝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年至1312年)立村,該村村民為黃姓。

「一村一史」·江邊村——曾經的書香與顯赫之地

據江邊村《黃氏族譜》記載,江邊村黃姓祖先自古江夏(今湖北)遷徙廣東南雄後,其先祖黃雲蘿在南宋時期又由南雄珠璣巷遷居企石;1311年黃雲蘿的第七代孫黃月聰再定居江邊新圍,此後的新圍自然村約在明·嘉靖時期就定型成為村落。

江邊古村坐南朝北,規劃佈局科學合理,蘊含濃厚的傳統風水文化意蘊。村後背靠環抱狀的羅屋嶺,代表交椅,喻意穩坐交椅,生活有靠,人丁興旺;村前一口橢圓形大池塘(名墨硯丁),代表墨硯,喻意耕讀持家,書香繼世,人才輩出。古村佔地面積53673平方米,依羅屋嶺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三縱十五橫”的巷道成井字形網狀的村落佈局。

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築,民居圍繞祠堂形成組團式佈局。現存的13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黃氏宗祠、一江公祠、經國公祠、泝川公祠、樂沼公祠、冠堂公祠與宜生家塾等。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清咸豐九年(1859年),族人黃龍韜因征剿太平軍有功,受朝廷封賞後,對祠堂進行重修。祠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梁式混穿鬥式結構,中軸線對稱佈局,庭院式設計,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撐樑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迴廊,三進另闢有左右廂房。佈局合理,寬敞、明淨、莊嚴、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中國建築文化特色。祠內保存有明朝海瑞題贈的楹聯(仿製品)一副,有黃學伊題書的正門牌匾,有清光緒皇帝嘉獎族人黃龍韜為“振威將軍”的木刻聖旨,還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築構件,工藝考究,展現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黃氏宗祠於1992年由江邊村村民集資進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村一史」·江邊村——曾經的書香與顯赫之地

江邊自古有著嚴密的防禦系統。古村原有環繞村落的圍牆,設譙樓5 座,供值崗放哨之用;設圍門6座,作為全村出入通道;圍牆、圍門和譙樓牆基多用紅砂岩,牆體用青磚,開有瞭望孔和槍眼,防禦十分嚴密。

「一村一史」·江邊村——曾經的書香與顯赫之地

村內現有古井12眼,尚在使用的有8眼,分佈於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內,用花崗岩或紅砂岩雕鑿井圈。其中村前澤門下井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村民至今仍在飲用。有池塘5口,分佈於村前及左右,以備消防應急使用。

江邊村過去是書香之地,富甲一方,名人輩出。較有名氣的有,明撫州通判與海瑞至交的黃學伊、清兩廣提督黃少鏡、清武解元黃龍韜、清受封“旨賞戴藍翎”、“武魁”的黃佐賢和黃朝棟,民國時期塘廈中學的創始人黃達樞、解放軍副軍級幹部黃兆提和黃志鵬,還有聞名東莞人稱“黃大仙”的黃潤福等都與江邊村古建築群有著淵源關係。

江邊村至今仍保存有濃郁的傳統民俗文化。“黃大仙誕”是江邊村民祭拜樂善好施的黃潤福(黃大仙)的重要民俗活動,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曆史,且演化成為著名的廟會文化節。江邊村春分、秋分及年初的祭祖,清明、重陽的祭墳及祭祖,七月初七拜七姐,以及婚禮、喪葬、添丁和節慶等習俗,一直傳承沿襲,已延續700餘年。

「一村一史」·江邊村——曾經的書香與顯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