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江边村——曾经的书香与显赫之地

江边村位于东莞市企石镇,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年至1312年)立村,该村村民为黄姓。

「一村一史」·江边村——曾经的书香与显赫之地

据江边村《黄氏族谱》记载,江边村黄姓祖先自古江夏(今湖北)迁徙广东南雄后,其先祖黄云萝在南宋时期又由南雄珠玑巷迁居企石;1311年黄云萝的第七代孙黄月聪再定居江边新围,此后的新围自然村约在明·嘉靖时期就定型成为村落。

江边古村坐南朝北,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蕴含浓厚的传统风水文化意蕴。村后背靠环抱状的罗屋岭,代表交椅,喻意稳坐交椅,生活有靠,人丁兴旺;村前一口椭圆形大池塘(名墨砚丁),代表墨砚,喻意耕读持家,书香继世,人才辈出。古村占地面积53673平方米,依罗屋岭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三纵十五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

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形成组团式布局。现存的13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氏宗祠、一江公祠、经国公祠、泝川公祠、乐沼公祠、冠堂公祠与宜生家塾等。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展现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村一史」·江边村——曾经的书香与显赫之地

江边自古有着严密的防御系统。古村原有环绕村落的围墙,设谯楼5 座,供值岗放哨之用;设围门6座,作为全村出入通道;围墙、围门和谯楼墙基多用红砂岩,墙体用青砖,开有瞭望孔和枪眼,防御十分严密。

「一村一史」·江边村——曾经的书香与显赫之地

村内现有古井12眼,尚在使用的有8眼,分布于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用花岗岩或红砂岩雕凿井圈。其中村前泽门下井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民至今仍在饮用。有池塘5口,分布于村前及左右,以备消防应急使用。

江边村过去是书香之地,富甲一方,名人辈出。较有名气的有,明抚州通判与海瑞至交的黄学伊、清两广提督黄少镜、清武解元黄龙韬、清受封“旨赏戴蓝翎”、“武魁”的黄佐贤和黄朝栋,民国时期塘厦中学的创始人黄达枢、解放军副军级干部黄兆提和黄志鹏,还有闻名东莞人称“黄大仙”的黄润福等都与江边村古建筑群有着渊源关系。

江边村至今仍保存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黄大仙诞”是江边村民祭拜乐善好施的黄润福(黄大仙)的重要民俗活动,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且演化成为著名的庙会文化节。江边村春分、秋分及年初的祭祖,清明、重阳的祭坟及祭祖,七月初七拜七姐,以及婚礼、丧葬、添丁和节庆等习俗,一直传承沿袭,已延续700余年。

「一村一史」·江边村——曾经的书香与显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