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同治九年(1870年)夏,天津大热大旱,人心骚动异常,一个谣言,一个愤怒的出口就能将整座城市点燃。

结果就来了这么一个可怕的谣言。

因为大旱带来的大疫,洋人育婴堂在这年夏天因疫病死掉了三四十名收养来的孤儿,大概是埋的比较草率,这些夭折的孤儿不久就被野狗从坟中叼了出来。

有人在坟场看到了这些被掏吃一空的夭折孤儿,加之这年春天城中又屡有幼儿失踪的事,于是一个可怕而荒谬的谣言迅猛地传播开来——洋人开办育婴堂是幌子,实际上他们为的是取幼儿的心肝、眼珠做药引子。

当时的百姓原本就痛恨这些横行在“天朝”的洋鬼子,所以谣言一起,他们便有了涌向洋教堂找洋人复仇的愤怒和冲动。恰在这时,一个叫武兰珍的鸡鸣狗盗之徒在拐骗幼儿时被抓了个现行,为了活命,他顺势便将手里的迷药栽赃到了望海楼洋教堂身上。

就这样,谣言在谎言的作证下成了“真相”。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很快,望海楼洋教堂被愤怒的人群包围了,这里有血性的汉子,也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地痞混子。

愤怒的人群要求押武兰珍来与望海楼教堂对质,天津知县照办了。当发现武兰珍所言为诬陷造谣后,老百姓的愤怒虽还在,但出口其实已经堵住了。

谁知,嚣张跋扈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却并不买账,在这位即将惨死的洋鬼子看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应该派兵镇压才对。为此,他找到了崇厚,要求对方即可派兵镇压。

崇厚不从,丰大业竟用开枪恐吓的方式表达了他的不满。

说来这洋鬼子也该死。从崇厚官邸回来的路上,这洋鬼子刚好又遇到了天津知县刘杰。可能是一贯趾高气扬惯了,见到刘杰后,这洋鬼子是又训又骂又辱,刘杰只反驳了一句,这洋鬼子居然拔枪就打,若不是他的侄子抢上前去挡了这一枪,刘杰可能当场就挂掉了。

这一幕被周围的百姓看见了,一句“洋鬼子开枪杀人了!”天津城的愤怒随即被彻底点燃了。

一场针对洋鬼子的仇杀下来,除了丰大业和他的随行秘书西蒙被砸成了肉酱,另有十名修女、两名神父、两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两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以及三十名中国信徒死于非命。

此外就是望海楼教堂、仁慈堂、法国领事馆以及英美两国的四座教堂等建筑统统被焚毁了。

这就是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必须承认,在这场针对洋鬼子的仇杀中,有民间的愤怒,也有地痞混子的罪恶。那三名俄国侨民就是死于地痞混子的罪恶,他们只是游客,跟教堂全无关系,被杀只因为三名地痞混子想趁乱杀人越货。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消息传到京城,清廷震惊万分。

就在清廷思量对策时,法国公使当面警告总理各国事务的恭亲王奕䜣,法兰西帝国的舰队正在待发,随时准备越过重洋,进抵天津。

事态很严重,该怎么办呢?

主战派叫嚣,应趁机把天朝的洋人赶尽杀绝;主和派认为,此事必须委曲求全,尽力化干戈为玉帛。

但慈禧与恭亲王想的更多,更深。

以下这一幕,也算是晚清历史中很耐人寻味的。

当奕䜣把洋人的态度禀报给慈禧时,慈禧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才说,此事得派压得住台面又顾全大局的重臣前往处理,洋人要宽,舆情要顾。

听到这话,奕䜣说,太后圣明。

这时,慈禧问,你看派谁去为好?

奕䜣答,曾国藩适宜。

慈禧点了点头,以示不谋而合。

后世解读这“君臣”二人的不谋而合,有一种看法,慈禧谋的是帝王术,奕䜣谋的是一片苦心。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要把这其中的意味聊透,最好还是从曾国藩接到上谕的反应说起。

接到办理天津教案的上谕时,曾国藩刚从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两江地盘调来直隶不久。此时的曾国藩五十九岁,肝病严重,右眼基本失明。虽然身体已经朽坏了,但他剿灭太平天国的威望盛名还在,他一手打造的湘系势力在江南实际上也还存在。

地盘在两江,势力在两江,人却在直隶,这是慈禧治下的一种平衡。但很显然,这种平衡并不能让慈禧彻底放心,虽然曾国藩振臂一呼,北上自立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了,但他的统帅之实还在。

统帅之实在,湘系势力就在;湘系势力在,两江地盘铁板一块的事实就在。

怎么才能打破两江铁板一块的事实呢?

要么是曾国藩死了,要么是曾国藩的威望盛名不存在了。

所以,曾国藩裁军后面临的挑战远远没有结束,而他接到的这封上谕就是他逃不过乃至赢不了的挑战。

慈禧在上谕中要求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要“持平办理”,要“顺舆情而维大局”。简单说就是让洋人满意的同时还不能失了民心。

让洋人满意必失民心,不失民心必得罪洋人,天底下最烫手的山芋莫过于此!

接过这极烫手的山芋将意味着什么?曾国藩甚至认为此次津门之行自己很有可能会身败名裂而死,所以在临行前,他备下了棺木,并给儿子留下了遗嘱。曾国藩在遗嘱中说,“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完了,曾国藩又说“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难道曾国藩不能推了这“跳火坑”的差事吗?在当时,曾国藩若以重病为由,的确可以推掉。但国家危难,事又发生在直隶辖区,他这个直隶总督若执意推掉,不仅有损他一世威名,更无法向世人交代。

所以说,这火坑既是天意,也是慈禧借天意的算计,曾国藩想绕过去根本不可能,他能做的唯有尽力而为,尽量避免引火烧身。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尽力而为的?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一到天津,基于对教案概况的了解,曾国藩第一时间张贴了一篇《谕天津市民示》。通过这篇告示,曾国藩告诫天津士民,好义刚强之气要引入正道,对教堂传闻要查访确实,不能以愤报愤,以乱招乱。

除了这一贯的“打脱牙和血吞”的正道君子忍辱精神,曾国藩还苦口婆心地奉劝天津士民,与洋人十载讲和,得来不易,万不能一朝激变,荼毒百姓。

但在群情激愤下,这样的君子正道,这样的忍辱和戎,天津士民似乎并不怎么买账,相反觉得他这是在指责士民,献媚洋人。

换是左宗棠的话,恐怕不会这么软;换是李鸿章的话,恐怕不会这么正。

但这就是曾国藩。

随着调查的深入,曾国藩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法国公使所提的四点要求也摆到了他的面前——第一、原样修复望海楼教堂;第二、礼葬领事丰大业;第三、所有凶手立即正法,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三祸首必须在十日内斩杀以表诚意;第四、赔偿经济损失五十万两白银。

在忍辱和戎的主张下,是非曲直曾国藩可以不去深究,修教堂、办葬礼、赔银子亦可以勉强同意,但斩杀三名朝廷要员,这一条曾国藩无论如何无法同意,也不能同意。

权衡之后,曾国藩给出了里外兼顾的最终态度——

对法国人,另三条好商量,杀人一条,就地正法的凶手可以认定为二十名,三名朝廷要员只能问责发配军台效力。

对国内舆情,天津士民的积愤要安抚,是非曲直的公道话要讲,三名发配军台的朝廷要员权当为国忍辱负重,要发抚慰银两,事态平息后要重新启用。

客观地讲,从顾全大局的角度看,曾国藩的这番处理也算是无可挑剔了。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当时的法国因为普法战争迫在眉睫,无力东顾下,他们其实已打定了见好就收的算盘。遗憾的是,曾国藩对此却并不知情,这就给后来接手的李鸿章留下了大蛋糕。

而清廷的态度呢,如果说一开始慈禧是借天意算计为难曾国藩的话,那当曾国藩将整个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递上来的时候,慈禧的险恶用心就显露无疑了。

她干了什么呢?

慈禧以朝廷的名义将曾国藩的调查处理报告公布与众了,而且是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关于曾国藩为天津士民辩解的内容统统被删除了,公布出来的尽是与法国人和戎的内容。

天下士民看到如此“媚外”的东西,岂能不愤怒!岂能不骂曾国藩为“卖国贼”!

曾国藩这一世威名毁得可以说是有口难辩,郁闷之极!

纵观整个事件,慈禧的真正用意其实正在这里,她最终要的就是借这事让曾国藩彻底污掉,从此再无号令的威名。

让这一用意更鲜明的还有其后。当曾国藩被彻底污掉后,慈禧随即调来了“善耍痞子腔”的李鸿章来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名誉扫地背后藏着什么?奕䜣假坏,慈禧很毒

风水轮流转,剿太平天国时,运气在曾国藩那里,到了这曾下李上的时候,好运气就尽在李鸿章那里了。耍一些痞子腔调,玩一些圆滑手段,搞一出用其他死囚替死的偷梁换柱,再抓住法国人无力东顾的正当时软磨硬泡,将处死的人数由二十人降到十六人——等这些做完,李鸿章俨然成了国之栋梁,民之英雄。

其实不过是污水都泼到了曾国藩身上,李鸿章再来,不退则荣!

搞污搞臭一个人不算狠,同时树起一个光辉人物压着才算高明!

再说恭亲王奕䜣,之所以说恭亲王在此事中谋的是一片苦心,有人认为这其中的手脚是他做的,不为险恶,只为曾国藩能沾污自保。

看透这一切,再来读曾国藩身败名裂时,世人送他的那副对子,味道就浓了——

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

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