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中秋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佳節馬上就要到啦,一到過節,全中國人民最難抗拒的就是美食了。

不過說到吃,冷不丁就會冒出一個“南北差異”的敏感話題,就比如各地月餅的口味。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廣式月餅是眾多口味中當之無愧的C位,國民接受度高;江浙滬一帶偏愛本地的鮮肉月餅,不惜大排長龍也要買到;果仁香氣逼人的五仁月餅則很受北方朋友青睞。

除了這些江湖上的名門大家,雲南還有鮮花、雲腿月餅,香港有流心、冰皮月餅,安徽有梅乾月餅,潮州則有朥餅……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而月餅口味的差異,不過是南北飲食差異的一個小小縮影。

南方粽子吃鹹的,餡料豐富,一顆粽子能吃飽;北方粽子吃甜的,體型小巧,一顆蜜棗能甜到心裡。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有關豆腐腦的鹹甜,更是這場戰爭的經典,南方人愛吃甜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豆腐腦。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在南方買菜,你可以“一個”、“一顆”、“一把”地買。在北方,抬抬手就是“一車”,從手推車到皮卡車,就看你有多少空間能儲存。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青菜”的認知也很不同,北方人覺得酸菜汆白肉裡的酸菜也能勉強算得上青菜,但在南方,青菜,就一定得是綠油油帶葉子的。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但南北飲食不僅因口味而異,不同的地理位置帶來了不同的氣候條件,於是有了不同的物產食材,雲南的菌子,湖北的藕,江蘇的河鮮,西北的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傳統食物。



中秋將至,到底吃點啥呢?

除了月餅之外,各地還有哪些傳統食物吧~

秋天宜進補,但因秋季燥熱、容易上火,食補的“食”有很多講究,應以清淡、滋陰為主。

而肉禽類食物多是溫熱性,唯有鴨子天天泡在水裡,性偏涼,是秋天清熱去火的不二之選。且當年新鴨養到了秋季,正是肉質鮮嫩肥美之時,不吃它,都算對不起它的良苦用心。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芋頭燜鴨是川湘一帶中秋進補的傳統名菜。油鍋中蔥姜爆香,加入醃製過的鴨肉炒至變色,隨後放入預先煎得表面金黃的芋頭塊,加水調味燜煮。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做法不太複雜,吃起來卻很有層次。鴨肉鮮滑、肉質肥嫩,芋頭口感粉糯,既有煎過的焦香,又吸收了鴨子的肉香。更何況秋天是芋頭最可愛的季節,這對CP追定了~


田螺

肉質豐腴,味道鮮美,食客眼中的田螺,就是那“盤中明珠”。春夏之交,田螺母親還在肚子裡孕育著小生命,產仔期過了才日漸肥壯,待到中秋,肉質肥美,是吃螺的最好時節。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廣東人十分看重中秋,再忙也要排開時間在那天團聚,一家人坐在一起剝芋頭、啜田螺,是中秋不可或缺的儀式,老一輩人口中素有“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的說法。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紫蘇炒田螺”是廣東名菜,紫蘇葉不僅能去除田螺的泥腥味,還能更好地帶出螺肉的鮮甜,筷子揭起田螺的厴,用嘴一嘬,螺肉便被吮入嘴裡,越嚼越香,下酒甚好。


大閘蟹

秋風起,蟹腳癢!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這一天!錯過這時節的大閘蟹,真的會後悔一整年!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豐子愷先生曾在《憶兒時》裡他寫忘不了兒時跟著父親吃的大閘蟹,那時父親嗜蟹,養了好些在天井的缸裡,到了秋天,每人都要吃上一大隻。他學父親一樣,細細地剝肉,攢在蟹鬥裡,最後用醋拌一拌,特別下飯。

蟹肉鮮甜,膏肥黃鮮,秋天啊,是註定要和大閘蟹熱戀的季節。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選小蟹煮熟,分別挑出蟹黃蟹膏,以一定比例倒入豬油中,小火炒至金黃後裝罐密封就好,澆在米飯上就是一道

“禿黃油撈飯”,人間至味~


麵食

北方喜好麵食,這一點,在北方人慶祝節日時豐富多樣的麵點上有著很好的體現。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陝西關中農家在中秋時有自制月餅的習俗,謂之“團圓饃”,是用精麥面做成的大圓餅。中秋夜裡,陝西人會在庭前設立香案,放上時令水果和團圓饃,梵香禮拜。拜月後,團圓饃分而食之,一家有幾口人,就分成多少塊,一個都不能少。


桂花酒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中秋是桂花盛開的時節,用桂花釀酒,芳香馥郁的桂花都為傳統的中秋節日增添色香。

不喜歡吃月餅的一定沒這樣嘗試過

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