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鲁迅文学奖为何颁给了这样一本小说?

一袭长袍,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位台中央的说书人;一张椅子,一把瓜子,一碗香茗,围坐着的听书人。

台上的那位嬉笑怒骂,口若悬河,台下诸位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今夕何夕。

历史、神怪、武侠、言情……方寸之地演绎江湖恩仇,风生水起。


今年鲁迅文学奖为何颁给了这样一本小说?



读冯骥才的这本《俗世奇人》足本竟有听一绝妙说书人说书之快感,半文半白、诙谐幽默、酣畅淋漓又回味悠长。

该书以清末民初天津卫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三十六位奇人奇事。一人一篇,短不过几百字,长不过千余字,各不相关,独立成章。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不错。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埠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习强悍。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也正是体现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上。

开篇苏七块乃天津卫挂头牌正骨拿环的医生,医术高超自不用说,有本事也有脾气。天津话叫“各色”,放南京这边就是“夹森”。因为他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属,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打理。有人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故而送他这个挨贬得绰号——苏七块。


今年鲁迅文学奖为何颁给了这样一本小说?



当时这七块银元什么概念?清末民国初期,五个银元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30斤大米。可见要价不菲。但他真的是一位掉进钱眼里的主儿吗?明面上他看似刻薄,一分一厘不能少,背地里还是免费给付不起银子的三轮车夫接了骨、送了药。

好事儿做了,为什么就不能当个被人交口称赞“医者仁心”的好大夫,非得背着个“苏七块”骂名的医生呢?只因为“立的规矩不能改”。

酒婆是文中36位奇人中比较特别的一位,没人知道她姓甚名谁,甚至没人说得清她的长相,只知道她是首善街这家最末尾的一家小酒馆的头号酒鬼。人人都知道,这家酒馆只卖一种山芋干造的掺水的假酒,价钱贱,酒味大。连街上的猫都丢不了,循着味就找回来了。就是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该喝喝。


今年鲁迅文学奖为何颁给了这样一本小说?



这酒婆每天两角钱来换碗酒,举手扬脖,碗底一番,干净利落。喝完就走,东倒西歪却从没出过事儿。直到有一天,酒馆老板娘有了喜,老板良心大发,不再往酒里掺水了,开始货真价实卖酒。

悲剧出现了,那日酒婆竟在路口出了事儿。酒馆老板知道这事儿后更别扭了,反问自己:到底是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今年鲁迅文学奖为何颁给了这样一本小说?



作者冯骥才也是个奇人。这些出身市井的底层人物被他描摹的有血有肉,风土人情、古典传奇喷薄而出。刷子李、风筝魏、泥人张凭手艺博得满堂彩,站在大街中央吃荤、亮堂;张大力丢下石锁大笑离去,北地豪气跃然纸上;燕子李三“蜻蜓点水”盗亦有道;文混混刘道元假死看破世态炎凉……

这一段段风月轶事有善有恶,有丑有美,有真有假。但即便是最难堪的假丑恶,也不藏掖、不遮丑,不隐恶。就像快乐与痛苦,善良与丑恶真的泾渭分明吗?既如此,那唯求它鲜活真实。

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足本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这样的短片小说可以获得国内最高的文学奖,足可以证明中国的作家面临怎样的写作状态——说说以前的故事吧,就像电视里的清宫剧。

反正大家都爱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