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事情發展到今天,總算冷靜了一丟丟。

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時十分逝世,終年105歲。出於敬重緬懷,一些網友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佈了追思信息。

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本想說哀思是一件嚴肅的事,誰料各種假裝粉絲的、逗趣的、調侃的也是無奇不有,就跟上回科比退役一樣的,一陣風颳過來,大家和樹葉似的,都要跟著飄一下。

1

楊絳先生是男是女?

最為離譜的就是關於“楊絳先生”這個稱呼根本毫不知情的網友。

有人看到鳳凰網的新聞標題這樣寫表示看不懂了。為什麼明明是“夫人”,又怎麼會是“先生”呢?到底楊絳是男是女?

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一樣的,也有人表示,明明照片是個女的,也是才女沒錯,怎麼叫“先生”呢,這失誤也太搞笑了吧!

搞了天下大笑。真的不認識楊絳先生的話,表示不知情是可以的。但一方面又要表示深深哀悼著“我們仨”,一代才女,各種轉發她的佳作,一方面又在“嘲笑”人家用錯稱謂,就真的裝逼裝偏了。

先給真的不熟的人普及一下為什麼是“楊絳先生”:

簡單說,“先生”是稱謂,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為對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可以稱為“先生”。古漢語“先生”一詞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並非所有人都可稱為“先生”。

也就是說,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先生這個詞,不僅僅是造詣上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親切、低調、正直、謙遜等等讓人在成名之後難能可貴的的品性。楊絳是一定要稱先生的。

2

另一個錯誤傳播的信息

一些署名為楊絳的《一百歲感言》的手寫體“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等相關內容,被廣泛轉載傳播。但其實,這段話內容和字體均非楊絳先生本人所作。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所謂《一百歲感言》,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確實是來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後面諸多人生感悟系拼湊而成。

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對此做了證偽:

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1

關於楊絳先生

楊絳,原名楊季康,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錢鍾書之妻,生於北京市。擅長於翻譯、文學著作、戲劇等。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等,翻譯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等。

先生有著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文如其人,她的文字情真意切,樸實無華,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我們總能從中讀出她的睿智和平靜如水的心態。正是她堅韌、達觀、平實、淡定的人生態度,成就了她的百歲人生。

2

關於絕唱我們仨

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絳寫父女倆,錢鍾書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年10月,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 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絳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

這一停,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錢瑗最後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女兒去世後,楊絳將殘稿接手,續寫完屬於“他們仨”的故事。

楊絳先生,“我們仨”真的很熟嗎?

《我們仨》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

楊絳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