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拉近大空间 澳门发展更“多元”

港珠澳大桥拉近大空间 澳门发展更“多元”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实习生 汤 晨

中山伊电园的办公室中,林健龙正在和伙伴仔细讨论完善下一份商业计划;澳门的老城区内,罗奕龙正在筹办2018年度青年就业博览会,以便对学生们到内地升学、就业的困惑给出专业的指导……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澳门的年轻人走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山翠亨等地,寻找新的实习就业可能。

一桥飞架珠江东西,站在澳门跨海大桥友谊桥上东望沧海,昔日天堑已变通途。全新的浪潮也在集聚涌动——人通、货通、资金通、信息通,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选择前往内地学习、就业、创业。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创新、融合最鲜活的注脚。

大桥通车

看好珠江西岸发展潜力

“我现在缺人。”创业的第三年,澳门青年林健龙把微信头像换成了姜太公钓鱼,“非常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一起做好这个项目。”

这一年,他的第三间公司选择在中山落地,伊电园办公室靠墙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待办日程,他也开始了珠海、澳门、中山三地跑的工作模式——三年三间公司,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他创业之初始料未及的。

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刚成立的时候,澳门特区财政司司长带队考察,随队参观回来后,林健龙向位于珠海横琴的澳门青年创业谷递交了创业项目材料。了解到好几个团队都申请了跨境电商项目,他们一度觉得希望不大,几个月后却出乎意料地在130个团队项目中脱颖而出,“就这样成了第一批第一家签约横琴创业谷的企业,合同编号是00001。”

从珠海横琴起步,林健龙先是申请了跨境电商牌照,着手技术研发;半年后,他在澳门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利用澳门的先天优势专门对接海外供应商;2017年,他在中山成立了第三家公司,对接实体店和个人代理。

“考虑到珠江东岸香港、深圳企业成本已经太高,西岸目前还是洼地,而且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建成,西岸原本的交通劣势也将扭转。”这个1991年出生的澳门创业者有着更宏观的视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之前,他就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并快速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事业版图。

对于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他抱有极高的期待:公司的货车早就申请了香港和内地的两地牌照,港珠澳大桥一通车,货物从珠江西岸城市到达珠海或者澳门,可以快速运抵珠江东岸,反之亦然。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海外货物经空运海运回到香港,装车从皇岗口岸进入深圳,经虎门大桥到达中山,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四五个小时,走一趟的成本在3000块钱以上;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深圳40分钟就能到珠海,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中山,“首先时间就节省了四分之三,一天跑两趟车完全没问题,而且算上油费、路桥费和司机的工钱,一趟货车的成本1000块钱左右,成本节省很多。”

现在,把目光投向珠江西岸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珠西多市近年来适时抛出的橄榄枝——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低租金甚至免费的办公场地、会议室,并在法律咨询、金融服务多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到此抱团发展。

到内地去

就业空间扩展几万倍

结束在医院一天的本职工作后,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以下简称“新青协”)会长罗奕龙匆匆赶往若翰亚美打街:暑期来临,不少学生正面临着是否到内地升学、就业的困惑,而帮助这些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正是新青协的主要社会事务之一。

“我自己是过来人,在内地求学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一段经历。”罗奕龙记得,澳门回归的时候,他还是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一名在读学生,和内地同学一起庆祝回归让他意识到,“澳门青年要多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

罗奕龙和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2017年澳门中学毕业生到内地升学共有723人,2018年这一数字则升至951个,约占当年升学学生总人数的1/5,“教育局的统计显示,澳门在内地读书的学生中,在读人数共8336人,其中在广东省的就有3521人,占比高达42%。”

升学之外,澳门青年的就业选择也正在发生变化。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梁家星到珠海横琴开始了自己的商务拓展。

“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认识到,澳门的发展一定要以祖国的发展作为后盾。”罗奕龙告诉记者,为此,他和社团伙伴把搭建澳门青年与内地之间的交流平台作为目标,让澳门青年更多地参与到内地事务中,“把眼光扩展到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澳门青年的就业空间就不仅仅是小小的30平方公里,而是扩展了几百倍、几万倍。”

融入湾区

澳门青年提升竞争力

前几天,林健龙接到了澳门发小的信息,“开餐馆需要雇佣外来劳动力,劳工局要求必须要配比一定的本地雇员,但餐饮薪水不高,本地很难招到人,怎么办?”

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在澳门创业的青年经常面临的难题:劳工局要求确保本地雇员优先就业,外地雇员只为补充本地劳动力不足,这种保护却让本地一些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

而更深层次的思考还在于,这种政策实际上使澳门青年长久以来处于就业保护状态,“未来大湾区建设,所有人放到同样的水平线竞争,澳门青年一代能不能抓住机遇?

这个暑假,罗奕龙在新青协的工作日程表上重点标注了多项实习项目:澳门青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考察团、2018年港澳大学生南沙自贸区实习计划、澳门大学生互联网暨新媒体内地实习计划、大湾区1+1体验式实践计划……“通过举办多种活动让澳门青年走进大湾区,亲自观察了解大湾区发展机遇,汲取工作经验和扩展视野,增强其竞争力。”

为帮助澳门青年把握发展机遇,澳门各界也开展了不同的实习计划。2016年3月,澳门特区政府启动了“千人计划”,3年间已组织超过3000名澳门青年走进内地,深度了解国情,开展多元的学习交流活动。

罗奕龙期待,在当前区域整合加速的历史机遇期,澳门青年勇敢走出去,拥抱合作也拥抱竞争,“成为推动澳门乃至大湾区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加强区域合作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珠江东西两岸的基建网络越来越完善,“四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在加速流动。澳门虽然是世界人均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之一,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在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方面还要加强与广东和香港的合作。国家给了澳门这么多政策,一定要用好、用足,加强区域合作,背靠祖国才能谋求发展。

——马有礼

港珠澳大桥拉近大空间 澳门发展更“多元”

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副所长杨道匡:港珠澳大桥合作模式可复制推广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实习生 李穗敏

因为工作原因,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杨道匡时常往返粤港澳三地,从港珠澳大桥立项调研开始,他就一直密切关注这项超级工程的进展。“港珠澳大桥最直观的就是缩短了三地民众的通勤时间,但我认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粤港澳合作模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他表示。

从小处入手,方便大湾区居民

杨道匡告诉记者,客观来说,港珠澳大桥本身创造了粤港澳三方合作新的模式。从大桥筹建之前,就成立了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三地委,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都是由三方共同执行,比如组成粤港澳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就解决了谁来营运、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从这个思路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也可以复制推广这样的合作模式。

要建设大湾区城市群,重点是民生融合、人心融合,要想办法解决居民生活不便利的地方。杨道匡举例说,小的切入点就先解决居民生活三种货币兑换的问题。“我们到广州开会,有些酒店却刷不了澳门中国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他们说这叫境外卡。我建议能不能先从这方面着手:从货币兑换到信用卡,澳门中国银行跟内地中国银行内部系统打通,进而推广到整个湾区的城市群。

抓住大商机,澳门要跟珠海合作

以往国际旅客要来澳门,香港机场出来以后直接有船连接澳门,但是每天只有三班。现在有了港珠澳大桥,香港机场下来,半小时就到了珠江西岸。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可能有5000万潜在客流量到珠江西岸,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杨道匡认为,新的问题在于澳门的旅游接待能力是否能满足游客需求。

“去年澳门游客是3260万,今年估计会增加到3400万左右,但澳门的接待能力不可能无限增加。”如何应对未来可能更多的游客,要想办法去拓展空间,要有新的产业。杨道匡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澳门跟珠海横琴合作,解决澳门没有休闲空间这个短板。澳门有度假式的酒店、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跟珠海的主题公园、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就真的具备了基础:有休闲空间,有更多的选项,接待能力就大大提高。旅游合作可以作为将来大湾区融合的切入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