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早些年还是人工售票的时候,踏上常德的公交车,听到最多的便是售票员充满常德韵味的吆喝:“南站滴”~“桥南滴”,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感觉开往桥南方向的线路真的很多。每趟公交车都满载乘客,一路不停驶过沅水大桥,到了桥南市场站,蜂拥而下,车厢马上变得空旷起来。

不吃(音qi)一碗常德米粉,不抽一根芙蓉王(吸烟有害健康),不逛一趟桥南,似乎就不算到过常德。对于长期生活在常德的人来说,桥南更是奏响城市旋律必不可少的音符,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它总会在不经意间响起。

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桥南市场占地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经营门面4300多个,拥有服装、鞋类、百货、日化、出版物、文化用品、床上用品、小家电、电子通讯等10多个分区。广义上的桥南市场还包括拱卫其周的家电、轻纺、副食、建材、水产等10多个专业市场。吸纳了19个省90多个县市近3万名客商在此经营,商品辐射湘、鄂、川、黔、渝等多个省市,辐射区域人口约8000万人,年成交额数百亿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然而谁又还记得,这样庞大的商业航母是由三十多年前的南站轮渡河坡地摊市场发展而来。

桥南市场的萌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个体户逐渐发展起来。走在时代前列的浙江义乌人,用扁担挑着蛇皮袋来到常德,在南站船码头河坡上摆起了地摊。当时的武陵镇工商所为了让这批“个体私营经济先行者”免受风吹日晒之苦,将沅江河坡边的一个废弃船厂划为市场,在这个取名为“武陵镇小商品市场”的市场内,竹床、长凳、报纸、塑料布就是他们的货架。当时沅水大桥还未通车,轮渡依然是沟通南北两岸的重要方式,市场紧靠沅江轮渡口,人流如织,一下红火起来。

桥南市场的命名

1986年,沅水大桥通车,在大桥南桥头,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简易工棚搭建起来,取名“桥南市场”。并树了一座16米高、三面嵌字的三角形立柱,作为市场的标志牌。起初,桥头市场建有固定摊位400多个、临时摊位150个,在1987年4月1日市场建成开业时就被抢购一空。与河坡市场全部经营小百货不同,桥头市场开业后,服装业占了半壁江山,鞋类、毛线等专业也发展了起来。

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迁址扩建

桥南市场发展之迅猛,远超人们的想象,到1991年,市场成交额达2亿多元,利税近200万元,3000平方米的地方容纳着2000多个商户。为了顺应商势,做大桥南,政府部门决定对市场进行扩建,在一片鱼塘之上,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新桥南矗立起来,从奠基到竣工,仅耗时半年,赢得了“桥南速度”的美誉。桥南市场步入成熟阶段,迅速跻身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浴火重生

2004年12月21日,桥南市场发生特大火灾,市场内5栋建筑全部烧毁 ,受灾经营户达5600多户,这次灭顶之灾不仅给常德造成重大损失,更使华中物流遭受重创。桥南市场何去何从,让整个常德忧心牵挂。

常德最大市场——桥南市场的前世今生

但桥南人不会轻易服输,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来。在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下,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对桥南市场进行发展型重建。2005年3月28日破土动工,2006年1月8日中心区试营业,2006年10月18日全面开业复市。短短一年时间,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经营户共同努力,市场恢复了元气。

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和全国其他综合市场一样,桥南市场也面临消费方式变革带来的冲击,往日人潮如涌的桥南,变得有些冷清和萧条。或许,转变经营方式和重新定位市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上一篇:他是常德汉寿人,是气功大师更是慈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