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僞軍」最後的下場

隨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日軍抽調部分在華軍隊,許多敵佔區主要靠偽軍維繫。見大勢已去,很多偽軍從1944年起,開始紛紛撤逃或反水。八路軍任旭東老人 說:"我們對偽軍俘虜,只要是繳槍投降,就表示歡迎。他們大多數還是願意參加八路軍,有些不願意的,我們就放他們回家,給他們開個路條。如果有人還想當偽軍,我們也放他們回去繼續當偽軍。"

抗日戰爭期間“偽軍”最後的下場

抗戰勝利後,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國民黨並未在後來的戰爭中獲得勝利,國民黨內有人認為,這與國民黨軍政部部長陳誠在日本投降後不主張收編偽軍有關,陳誠也因此揹負了罵名。其實八路軍當時缺乏軍費和物資,大部分偽軍投降的首選是國民黨,更有大量"明八路暗中央"的偽軍,先假降八路,再大量叛變轉投國民黨。可見,並不是所有當過偽軍的人都能像馬駿一樣,從此堅定地投人到共產黨的懷抱。時為新四軍的左勇說:"共產黨收編的偽軍後來全部叛變了,跟國民黨跑了。對偽軍來說,八路軍算老幾,人家國民黨是國軍,全部都是美式裝備,我們穿得破破爛爛的,老百姓都看不起我們。"

汪精衛並未看到他建立的偽政府覆滅的那一天,由於1935年遇刺時,留在體內子彈引發的病情惡化,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後葬於南京郊外的梅花山。

抗戰勝利後,在對待原汪精衛政權轄下的部隊,陳誠令軍政部不給收編偽軍以軍、師番號,軍改編為縱隊;師改編為總隊;並於縱隊、總隊之前冠以暫編二字。

暫編第一縱隊,原屬於偽華北治安軍。抗戰後隸屬於門治中的華北暫編第一路,後改編為保定綏靖公署保安總司令部。

暫編第二縱隊,原屬於偽華北治安軍。抗戰後隸屬於門治中的華北暫編第一路。

暫編第三縱隊孫殿英,駐豫北。

暫編第四縱隊張嵐鋒,駐商丘。先是對陣豫皖蘇的解放軍,後用於魯西南。1947年1月的巨金魚戰役覆滅。

暫編第五縱隊孫良誠,先駐兵豫東,後駐兵蘇北。淮海戰役之初在徐州東南被殲滅。

暫編第七縱隊吳化文。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隨著日本國旗的緩緩落下,清算漢奸和偽軍的時刻來到了。從1945年起至1948年,不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共產黨都沒有停止對漢奸和偽軍的審判。在漫長的抗日戰爭中,有的人因為挺身而出而被讚揚,有的人因為隨波逐流而被唾棄。

1945年9月下旬,國民政府下令,在全國各地對漢奸進行大逮捕。此項工作主要是由軍統特務機構執行。到1945年底,南京市奉命接受了軍統局移送的漢奸200餘人。1946年4月1日,國民政府司法部正式任命趙琛為高等法院院長,陳長虞為代理首席檢察官,高等法院即在南京朝天宮正式成立。據統計,1946年4月至1947年2月,高等法院共審理漢奸案530餘件,終結381件。其中判處死刑14人,無期徒刑24人,有期徒刑26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