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1962年2月24日,中国学者诗人胡适在一次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倒地身亡,终年71岁。

随后,王志维在帮助胡家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等,胡适生前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这位曾出任驻美大使、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的大人物,死时的全部财产,如按当时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1:2.46换算,仅为人民币332.1元。

自此,晚年胡适的穷困潦倒才开始为世人所知。而这一切真相背后,与胡适的为人处事有直接联系。

胡适曾说过这样一句让今世普世价值观汗颜的话,他说:

“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言下之意是,品格、学识远比物质重要。胡适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相比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郭沫若,胡适是一股清流。也因此,他和胡适并不对付。他曾公开评价胡适说: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即使郭沫若对胡适百般热情,甚至还在一次饭局上,跑过来亲吻了胡适,胡适对他的态度也始终是不冷不热。

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对身为同行的郭沫若如此,对待领导蒋介石,他的态度也同样如此。

1948年国民党举行总统选举时,在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典礼上,身为院长的胡适邀请蒋介石出席。结果,蒋公在典礼上大肆批评了“新文化运动”。

蒋介石讲完以后,轮到胡适了,结果,胡适在台上第一句话就是:“蒋公(原称呼此处略过)您错了”!

这话一出口,蒋公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这种当众被打脸的经历,对于蒋公来说,大约算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吧!

这次以后,原本很喜欢胡适的蒋公便开始在日记里写到:最不喜欢胡适,而且以后也不愿意见到胡适。

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但胡适对于这一切,却全然觉得无所谓。趋炎附势从来不是他的选择,他终其一生信守的是文人的风骨。胡适还认为,文人可以从政,但从政后的政论一定要为社会国家设想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

早在1933年,他就曾在发表的《独立评论》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

政论必须是自己的理智认清了责任而自信负得起这种责任,然后才可以出之于口,笔之于书,成为‘无所苟’的政论。

这话,正是“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的白话文版。

而“无所苟”三字,其意很简单,就是:没有任何的欲求!在这里,无所苟的政论,就是指:纯粹出于对社会国家责任、设想而考虑的言论。

但在任何时代,文人要做到如此,势必会得罪权贵。胡适的言行,无疑得罪了当权者。

古代文人得罪当权的结果,通常是被贬谪、流放。胡适的结局虽然比那些好一点点,但似乎也仅仅是好一点点,而已。

公开驳斥蒋公后,当胡适不断向“蒋公秘书长”张群表达见蒋的要求时,他发现自己一次次被拒了。

只在一个月后的11月18日,胡适才被准许见面。

这次以后,胡适辞去了美国公使的职务,此后他便一直留在纽约东八十一街一零四号做寓公,在这期间,胡适已经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于是乎,这位曾居高位的大学者,只得在寓所潜心研究学问。而他此时的经济来源,全部是靠自己早年的积蓄和稿费。

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胡适与他的小脚太太江东秀

说来,相比古时候得罪权贵被贬谪的文人骚客,胡适还些微惨些。毕竟,古时被贬谪者,多少是有俸禄的,而胡适此番留美,却一文钱固定收入都没有。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胡适晚年,也面临这种难关。

胡适一生从未过过没钱的生活,所以,和同时期的鲁迅相比,他从未体会过因钱而受人冷落白眼的生活。所以,胡适在花钱上一直没有太大概念,平日里大手大脚不说,他还经常性地借钱、捐钱出去,而且从不催还。

也正因此,胡适的人际关系好到爆。当时的国内文化界,都以“胡适之是我朋友”为荣。

另一方面,胡适的两个儿子留学也是个花钱的事儿。雪上加霜的是,胡适留学美国的小儿子一留学就是8年,比抗战还久不说,还连个毕业证也没混到。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自然很难存到钱。回到美国不久后,胡适就面临了经济困境。

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后,大文豪胡适在1950年,自己60岁这年,不得不开始在国外找工作。

60岁,本是人退休安享晚年的开端,然而胡适,却不得不在这年逆行:开始找工作。这其中的心酸,大约只有胡适自己懂。

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普林斯顿大学同意聘请胡适为:该校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签约为期两年。这份工作听起来还风光,毕竟也是个“长”。但实际上,这个职位在大学什么都不算!

但对于当时的胡适而言,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已经相当不易了。

于是乎,这位引领中国近代学术数十年的硕儒宗师,开始像个普通求职者一样填写申请表,参加严格的评定、考核,一套流程走下来,胡适已备尝酸楚。

但总算,每年有了5000美元的收入,糊口度日是终于不用担心了。

然而,让胡适没想到的是,这份明显是“牛刀杀鸡”的工作。在合同期到期后,便不再被允许续约了。

因为,学校方面为了节省开支,打算聘用胡适的助手童世刚为馆长(童世刚的年薪是3480美元,这样一来,学校每年可节省1720美元)。

校方为了避免让这个中国的老学者尴尬,还特意聘他为图书馆“终身荣誉馆长”(没有薪水)。就这样,晚年的胡适“体面”地被下岗了。

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如果你以为经历过此事以后,胡适会从此“开窍”,不再成天以什么“不苟且”为行为准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1961年1月 12日,此时再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将胡颂平叫到书房,指着书桌上的一张写着三个人名的纸说:

“这三个人都是《自由中国》半月刊里的人,这三个人都要另外安排一个工作,。其中一个金承艺想到台大法学院去教书,听说一时还没有成功。他是北大的学生,我帮了他的忙才出来的。我想请他到此地来。”

胡颂平当即愣了,因为这三人,正是《自由中国》查封事件的主角之三,而在当时《自由中国》被查封后,所有人几乎都与这些人断绝往来,以求明哲保身。

胡适在这种时候对受牵连的人员施以援手,这不是“顶风作案”吗?

但胡颂平分明瞧见胡适眼神里除了坚定,别无其他。

胡适就是如此,即使吃过再多的苦头,他为人处事的准则也永远不会变。他认定了不苟且,便会在任何时候坚持不苟且,不以富贵淫,不以威武屈.......

在去世前不久,即1961年12月 28日,胡适在台湾再次直言,他针对其时诸多批评“中央研究院”中所不研究民国史和“匪(我党)情”的言论,提出:

“民国以来的主要两个人,一位是孙中山先生, 他的史料都在国史馆里;还有一位是蒋介石先生,他的史料谁能看得到?说到研究‘ 匪情’,资料在哪里?此间连大陆上出版的书籍都不许进口,叫人怎样去研究?“

胡适还指出,这些所谓的研究:只有党派的立场,绝没有客观的判断。

胡适的一席话,狠狠打了国民党当局的脸。但这种与当局对着干的态势,显然对胡适不利。但胡适想都没想,在胡适眼里:为人、为学,为政,始终坚持一个“不苟且”的较真态度,就是他胡适!

而这种态度,也贯穿在了胡适整个的人生中。

胡适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提倡白话文,就势必会将白话文坚持到底。任何时候,面对任何质疑和批评,他都从未有过动摇。

用骨气撑起文人脊梁!不苟且的胡适,晚年曾落魄,却终致远方!

胡适一家

文化界,批评胡适所倡导白话文肤浅的声音不绝于耳。时至今日,质疑胡适的声音也从未停过。但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决心,却依旧如故。

晚年,他在《胡适晚年谈话录》中说:

“无论诗或文,第一要做通。所谓通,就是通达。我的意思能够通达到你,你的意思能够通达到我,这才叫作通。我一向主张先要做到明白清楚。你能做到明白清楚之后,你的意思才能通达到别人。第二叫力量。你能把你的意思通达到别人,别人受了你的感动,这才叫力量。诗文能够发生力量,就是到了最高的境界,这个叫做美。”

作为一个普通人而言,胡适的一生虽精彩,但晚景未免凄惨了些。但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他的贡献毋庸置疑。他倡导白话文,引领了中国文体的革命。他的坚持,让只属于知识分子的文化,真正深入了普罗大众。

离开时,在经济上而言,胡适穷困潦倒。然而在精神上,他却富有!

作为一个文人,他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在于,他始终用文人风骨挺直的文人脊梁!

他用一生向世人佐证:不苟且,可以致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