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洋芋宝宝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格大部分是公爵或者侯爵,唯独楚国本受封为子爵,但是后来僭越称王了。故楚国由楚子变成了楚王,且自称:我蛮夷也,不服周!周武王伐商纣之时,于孟津大会天下八百诸侯,楚人部落派一百名勇士参加伐商大业,功成后楚人首领入朝为官,辅助周王室。周成王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芈姓、领地丹阳五十里,号楚子。

西周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王爵天子自领之,号领天下诸侯。姬周宗亲且有功之国或者圣人之后爵位为公爵,比如周公旦的鲁国、比如殷商后裔的宋国、舜帝后裔的陈国;其它宗亲或功臣之国为侯爵,蛮夷之地国家为伯爵或者子爵。王国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王国;公爵只有几个,比如鲁公国、宋公国;侯爵国则十分的多,比如晋侯国、齐侯国、燕侯国,所以分封国多数称为诸侯国。子爵国数量不多,比如楚子国、越子国、吴子国!

周朝以礼治天下,十分的重视身份高低贵贱,爵位高一级那么坐位靠前,待遇提高一级。楚国作为最末的子爵国,地位不高,爹不亲娘不爱,每次周王室大会诸侯,楚国国君都翻山越岭而来,坐在最后面给王公侯大人们端茶倒水,看守火炬等小事。楚国认为子爵是国之大辱,故僭越称王: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当时江南之地有越国、吴国、楚国三国,周王室给的爵位都是子爵,但是三国皆僭越称王国。越国乃夏朝后裔,吴国乃周太公后裔,楚国则是帝高阳后裔,此三国坐拥江南,以蛮夷自称,不受周王室的爵位册封。楚国发展得较快,实力渐渐强大,地广千里,威震华夏,周昭王亲领大军伐楚,全军覆没!春秋时王室式微,各侯国都僭越称公国,故大部分国君谥号为”国名+谥号+公“,而楚国仍以蛮夷自居,国君谥号为”楚+谥号+王“。战国中后期,周王室名存实亡,故各国都僭越称王,国君谥号为”国名+谥号+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王号太贱了,不足以显示秦国尊贵 ,故在王号之上再建皇帝尊号,后世皇帝谥号为”国名+谥号+帝“。


大秦铁鹰剑士


不请自来,占位。



楚国称王就是耍无赖,恶心诸侯国

自东周礼崩乐坏以后,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力度下降,导致诸侯争霸,大鱼吃小鱼,相互吞并。看下春秋五霸的最初周天子给他们的爵位





秦:伯爵

齐:侯爵

燕:公爵

晋:侯爵

楚:子爵





也就是说最初只有燕国有资格称公,其余的都没有资格称公。可是随着其余四家武力越来越强盛,直到平齐平座的时候,那时候每年还要给周天子的面子去拜见一下,这一见面了,其余的四家都矮了燕国,所以啊心里就不爽了啊,秦齐晋先后擅越称公。


楚国本来也想跟其余国一样,可是楚地刚开始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只是子爵,而且当时楚地地处东南,在其余诸侯国眼中就是蛮夷,大家都不想跟楚国玩,认为丢不起这个人。





周天子一看全天下都反对楚国,所以啊在礼制上就没有给楚国相应的待遇。楚王一看这个状况,心想好啊,我是蛮夷,那就蛮给你看,看不起我楚国那就不尊周天子了,回国后直接给自己封王,以后都叫楚王,有本事你们来咬我啊,不跟楚国玩我就恶心你们。



一元复始


你有时间看看《史记》就知道了!周王朝建立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余者不可称王。其分封的诸侯国有71个,跟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国为53个。


分封的诸侯有宗室子弟、历代先贤后裔、王族功臣。这些诸侯的爵位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最高为公爵、最低为男爵。不及这五等者,则为附庸。这些诸侯虽说都称这公,那公,其实是尊称并非代表他所受爵位。

其实有些有名的大国所享爵位并非最高,爵位高的也不一定是大国。

比如虞国是公爵,是周太王(文王姬昌祖父)次子姬仲雍之后;虢国是公爵,虢仲乃文王之弟;宋国是公爵,比这俩姬姓国辉煌些,是商王朝后人,纣王庶兄微子开国。



吴、鲁、燕、管、蔡、卫、晋皆姬姓为侯爵;而

姜姓,乃功臣姜尚受封地也是侯爵;乃帝舜之后,乃大禹之后,皆为候爵。

最后该说说国了,楚之先乃颛顼帝,颛顼高阳者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第五代孙陆终坼剖生子六人,第六个季连、芈姓。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有功,生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也就是说楚国开国君为熊绎,最先受封之爵为

子爵,在五等公爵里属第四等。

熊绎第五代孙熊渠生子三人,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把三个儿子都立为王,及周厉王时,暴虐,熊渠害怕周厉王伐楚,把这几个儿子王号又去掉。


后又经过十几代楚君,至熊通,是为楚武王,熊通先让周天子加位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周王室不听,熊通自立为王。从此之后,楚君就称王了。到楚庄王时,楚国更强盛,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所以庄王问鼎中原。


寻桂子


首先这里先明确一个问题,齐桓公、秦穆公,这里的公都是尊称,实际上齐国和秦国的爵位都是侯爵。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有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左传》原文。至于楚王,王的称谓是伪称,也就是自称,是不合礼法的,下面小编和大家详细说一说。

楚国分封在南方的蛮夷之地,经过多年的扩张吞并,实力大大增强。这一年,楚国准备继续扩张,这时的楚国国君是熊通,就下令来攻打汉水东岸的随国。随国就来和楚国交涉,说:“我们又没得罪您,您为什么来攻打我们?”楚国的答复就非常蛮横不讲理了,说:“我们地处蛮夷之地,现在各诸侯间都互相侵略吞并。我们楚国现在实力强大了,想参与到中原王朝的政务中来,想请周王室加封我爵位。”

还有一点就是楚国已经占领了那么大片的领土,实力非常强大,但是始终没有加封,爵位还是子爵。楚国国君和其他诸侯会盟的时候就会非常郁闷,人家都说某某公、某某候,差点的也是伯爵之类的。而堂堂大楚之君,被人称为楚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厨子呢,所以熊通的郁闷可想而知了。

楚国把随国打服之后,就让随国去周王室替他请尊封号,可是人家堂堂周王室凭什么答应他啊。于是随国铩羽而归,把情况报告给了楚国。熊通一听急眼了:“想我先祖鬻熊是文王的老师!成王封我先公为子爵在南楚大地,经过这么多年经营,四周的蛮夷都已臣服我楚国,就这样周王都不给我加封,那我就不麻烦他了,我自己来!”这下可好,熊通不只是自己给自己加封,而且还一步到位,直接登顶封王,即楚武王(武是死后的谥号),和周王平起平坐。堂堂周王室自平王东迁后就衰微至极,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也就没敢把楚国怎么样,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趣撩历史


楚国八百年,本来就是自成体系的,游离于周朝分封体系之外!

这都怪周天子不厚道,人家楚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强,才给人家封个“子”爵。公侯伯子男,楚国居然落在第四等的“子”爵,国际地位与自身的国力严重不符。中原那些小国,像陈蔡这类,也都是候爵、伯爵。中原诸侯一般都讽刺楚国为楚子、楚蛮。一向不服周的楚人,怎么能忍受这气?

既然周天子这么缺心眼,那楚国干脆就不跟周礼,自己给自己加个王。因此,楚国的国君从春秋时起就一直称自己为王,独自和中原诸侯联盟对抗。不仅是称谓上,楚国在内政上也自己搞了一套分封制度。雄踞南方的楚国疆域辽阔,因此,历代楚王在自己的国家内也搞分封,将一些城池和土地分封给宗室。

而事实上,楚国也完全对得起王这个称号,因为雄踞南方的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并且不断向中原强国发起挑战,不断征服周边的诸侯国和部族。楚庄王还曾一度问鼎中原,成为霸主。而整个春秋时期,大部分时间,也就是晋楚两个的争霸而已。

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土几乎等于其他诸侯国领土的总和。可以说,秦朝的疆域,一半都是楚国打下来的。


这些历史要读


先讲个武汉段子,二哥们吵架,一个骂的很惨。

骂人者说:你服不服周。

被骂者说:我就不服周。

骂人者继续说:你跟老子再说一次。

被骂者说:不服不服就不服周。

骂人者:动手开打,被骂者受伤。

被骂者:隔几天修养好之后,和骂人者约架,这次成功打赢骂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话,个斑马,你服不服周。由方言可以见文化渊源,武汉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故事,也是为何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之类,唯独只有楚国称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那么事情到底如何?其实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就说过这个故事下面看我来个昨日重新!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把楚国当正统的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国,于是楚国也对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动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难免的二者很不对盘。

周朝天子位,从周武王传到第四代时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较大,一直想继续扩大周朝疆域,于是亲率大军,南侵荆楚。

那时候楚国还很弱小也没有组成健全的国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于是楚国人都分头躲藏了起来

以坚壁清野战术抵抗周昭王大军

周昭王大军过了汉水,刚一踏上楚国疆土,顿时傻了眼,到处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顿时也很蒙逼,楚兵不知所踪,迎战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兽,更夸张的是还有犀牛出没,看见周天子的大军,就凶猛的横冲直撞,撞得周军人仰马翻。

周天子的军队在丛林中成立孤军,密集队列完全无法展开,反而要面对毒蛇猛兽的攻击,不仅如此军队还疫病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无奈的

周昭王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周昭王大获楚人的财宝,满载而归。

三年后,尝到甜头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义,又一次亲帅大军攻掠楚国。

上一次的旅游行军因为猛兽和气候问题无疾而终,这次周天子学聪明啦,带着自己最强悍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

“西六师”出征

他们过汉水后,果不其然没有见一个楚兵,以为还和上次一样,楚国没大军抵挡,正准备武装巡逻进而抢劫的时候,猛听得一阵鼓响,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穿着破衣烂衫的楚人,还有跟随而来的无数猛兽,人带头冲锋,猛兽压阵,居然将周军打得大败而逃!(史料没有记载楚军领军者) 周昭王当然不甘心这样失败,继续率领“西六师”强攻楚国,结果,又被愤怒的楚人团团围住厮杀,周军见势不妙,只得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了。

周军逃到汉江边,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阳一带,突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刚到江心就散了架,变成了无数块木板。原来,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败后,必从这里渡江,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梆成船,放在岸上,树胶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树胶溶化,船也就开裂散架了。

此战结束,周王最最精锐“西六师”,全军覆没,不仅如此连周昭王也掉到江里淹死了,可谓奇耻大辱。

因此周朝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个无人知晓地方。对这件是司马迁《史记》记载如下:“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凶手是谁,真是奇耻大辱,却又不能说,只好不发布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国唯一一个没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为不好意思对外公布。

此战是楚人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周朝的首次对抗。

昭王死后,继位的是儿子周穆王,周穆王儿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儿子是周懿王,

周懿王死后,本该懿王儿子周夷王继位,却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夺了王位,周夷王无能,无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诸侯拥护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台后,为表达对诸侯感激,一改过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诸侯礼拜惯例,变为走下堂和诸侯亲切相见,天子威严大大下降。

这时的楚国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

熊渠射术高超,能征善战,先后征服附近许多部落,控制长江流域最主要的铜矿资源,成为南方第一暴发户,家里有矿吗,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觉得自己祖先曾经当过周文王老师,而分封时候,却只给楚国很低爵位,当时楚国受封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这个分封,让楚国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为家里有矿,加上个人野心,于是就趁着这个机会自立为王。周夷王又没啥威信,我怕你个鬼哦。

但是,楚国毕竟还是很弱小的,熊渠虽然不服气,却又不敢公开的反叛,那怎么办呢?他就说,你们是正统的“周”,而我们只是蛮夷,番邦小国,我们不能用你们中原的封号、谥号,那就让我们采用蛮族人的封号吧。

于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了“王”!

大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荆州一带,二儿子熊挚红封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带,三儿子熊执疵封“越章王”,领地不清楚,因为史料没有写。

这就是湖北省最的雏形,这几个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成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称王,就半开玩笑、半公开把几个儿子封王,这样,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儿子,这便宜占的也是很有创意啊。

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来咧。

可是实际上,熊渠官方身份,还是楚国的子爵号称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为的周王,自顾不暇,也就无暇顾及如此僭越之举。

不久之后,周夷王死,周厉王继位,周厉王是个著名的暴君,据说还是个施虐狂,看谁不顺眼的,就想杀人,周厉王的残暴,让家里有矿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儿子的王号去掉,不称王,也不称王他爹了。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过来一百年不到吧,时间来到公元前757年,楚国子爵熊眴,
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又忍不住称王,史称楚厉王。

自此以后楚国就代代称王,周国也因为权威不再,没有实力过问楚国的僭越之举,早期的楚国虽然弱小,没有周朝强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为天下先,敢僭越冒称王,敢“不服周”,敢向强者挑战,所以“不服周”这个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这就是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而单单楚国称王的由来,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还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才有特立独行的楚文化出现,才有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强音出现,才有长沙会战中无数次拉锯战的胜利,这都是楚人天生不服强者的倔强体现。


阿斗不傻


当时的周王把底下的诸侯分成五等,这样的话,通过这些爵位,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哪些诸侯距离周王姻亲的比较近。

当时楚威王率领着诸侯大军到达宋国的土地上要争霸,这个时候,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战出来说对不起,你没有称霸的资格,楚威王觉得很好笑啊,齐国三小乱大国,现在已经落魄下去了,我楚国实力最强,凭什么你说我不能称霸!宋襄公就说了,我是公爵,你只是一个子爵,咱俩从等级上来讲,你差我好几辈呢,应该我来挣吧,而不是你!

楚威王一听,你等级比我高,是不是?大手一挥,手底下的那些随从脱下自己身上衣服,原来里面全部穿的铠甲,直接把宋襄公给抓了。

事实上,当时楚国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楚国和秦国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便在于他们原先就是边疆的一些蛮夷小国,后来逐渐成为一方大国,但是,面临这些侵略性比较强的强盛的大国的时候,中原的那些老牌国家通常都不喜欢跟他们交朋友。

为什么,就是嫌弃你没有文化,就是嫌弃你没有地位,所以你每次参加集会的时候总要被别人给数落一阵,你比如说当时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大军进攻楚国的时候,楚威王觉得很冤啊,说我什么事情都没干你为什么要来攻打我呀?齐桓公身边的管仲,直接就说了,因为你楚国没有进贡包茅草(事实上这是一种酿酒的时候要用的一种草,只不过价钱是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楚威王觉得很憋屈,说我不就没有进贡几个一文不值的包茂草吗?至于带着一大堆士兵过来攻打我吗?

所以说,当楚庄王真正能够问鼎中原的时候,这个时候楚国就开始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一种侵略性。当然,原先子爵这个爵位不适合我,我怎么能有这么low的称号呢?我要什么?我要的是一个王的称号,我要跟周王平起平坐。

所以说,楚庄王做了一件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问鼎中原。什么意思?当时的周朝保存有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里面大禹铸造的,一直被当做天子的信物保存到了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楚庄王当时觉得我实力很强了,我应该去当周王了。

再加上楚国原先就是来自于蛮夷之地,当时的江南地区,还不如现在这样富庶,江南卑湿水热,丈夫早夭,对于中原的一些礼数表示十分。面试这个礼数有什么用,还不如来一碗饭或者是来一块儿肉来的实在!

所以说对于他们来讲,我为了不让其他诸侯看不起我就自己号称自己是王,我跟周王平起平坐!大家也对他没有办法!谁叫你实力强,我们打不过你呢,但是一般来讲,东周时期历史学家在记录楚庄王的时候,经常就把他归为子爵,你自己喊着开心就行了,至于我们是怎么记录你呢?那就不关我们的事儿了。


漩涡鸣人yy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国最初被周成王分封为“子爵”,是爵位中最低一级。但是后来经历两次称王事件后,楚国国君便一直以“王”的称号一直到战国末期。

首先楚国为什么要称“王”呢?尊卑与实力的问题

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

楚国被周成王封在南边,替周王朝抵挡南蛮,抚化南蛮。楚人先祖由于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与发展水平,吸引很多蛮部归附,楚国也壮大起来。

到了熊渠时期,西周正是周夷王当政,国内混乱互相攻伐,诸侯不再朝贡,于是熊渠趁机避开姬姓诸侯国,灭谷、邓、卢、鄢、罗、庸、扬越等国,把楚国的实力扩张到江汉平原。

然后熊渠说出了上面这句话,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王,那熊渠自己当然也是王。

但是到了周厉王时期,因为周厉王残暴,熊渠担心被周朝讨伐,于是又悄悄取消了“王”的称号。

这说明这个时期楚国与周朝的实力还是有差距。

2、熊通称王

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国第一次称王结束后,第二次到了熊通时期,这个时候楚国灭了很多周边的诸侯国,疆域已扩张至汉水,他觉得子爵这称号已经配不上他的疆域和实力了,于是想要让周天子提升他的爵位,结果被周天子拒绝,于是一怒之下,熊通干脆称王。

所以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僭越称王,因为他的实力与疆域不止是一个小小的子爵。一个疆域千里的万乘之国,怎么会愿意顶着一个小小的子爵,朝拜周天子时,站在后面,吃的东西也不如别人。

3.其他国家为什么称“公”

西周真正的公爵只有八位焦、蓟、祝、陈、杞、宋、虞和虢国,其他即便是齐、鲁、燕等都是侯爵。

但是称“公”并不是真的代表其为公爵,应该是一种美称、敬称。

还有一种便是在西周之处,很多称呼还按照爵位进行,比如齐侯、鲁侯等,但是诸侯国强大之后,逐渐出现一些僭越的称呼。


妖鬼杂谈录


楚国为芈姓,是周朝的分封诸侯国,为子爵。楚国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不久,就称王。楚国之所以能称王,就是因为楚国远离中原,在长江流域不断征服南方众多蛮族,地域辽阔,民风彪悍,国力强盛,在楚武王的时候,楚国开始称王,并与周朝分庭抗礼。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时期,周昭王帅兵讨伐荆楚,结果遭到楚地的楚人(与楚国不同)袭击。楚王当时在楚国停留,周昭王用武力让楚国臣服,结果出国不满,为其提供的船只时,用了劣质的胶故意不把船粘牢固。在周昭王度过汉水的时候,遭遇楚地的荆蛮的袭击,结果船解体漏水,楚昭王溺水而死。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就是这个原因。

周昭王南征楚国,死在楚地,说明当时的楚国已经敢与周天子叫板了,当时的楚国不向周王纳贡,周天子才讨伐他。所以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国力更加衰弱,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先称王,周天子拿他也没有办法,只有默认他称王。

再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以后,曾经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楚国,齐国齐桓公就拿周昭王溺死楚地的事情说事。当时的齐国也不敢轻易与楚国交战,所以齐桓公只责备楚国,让楚王向周天子纳贡了事,然后与其结盟而归。足见当时的楚国实力已经不小,在秦灭楚的时候,动用了秦国六十万的大军,足见楚国是很难对付的一个国家。楚国后来虽然灭亡,但是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烈火文史


首先,楚国的爵位是子爵。而楚国称王属于僭越称王。并不受中原国家承认。像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就称楚国的君主为楚子,而非楚王。而中原国家无论爵位大小一律称公。公是美称,并非爵位。



楚国称王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中原国家的排挤。我们知道周朝在建国初分封的诸侯绝大多数是功臣亲旧。楚国原本也是中原部族受到商朝的迫害,才流亡南地。周人对楚人没有认同感,楚人也同样没有认同感。早先楚国很弱小,祭祀的时候没有牛,只能到邻国去偷一头小牛在晚上祭祀。这种情况下,面对周人的排挤,楚人也只能无可奈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通过先民不懈的耕耘。楚国不断强大。面对与国力不服的国际地位。楚国从楚君熊渠开始称王,其后子孙为了藐视对抗周室,在楚武王时期第二次自立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