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兩年使深度貧困村摘掉「貧困帽」

從2015年6月起,薛志軍被吉林省委組織部選派,先後在2個重點貧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轉任長嶺縣大興鎮順山村之後,他以釘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推進產業、民生和黨建等為重點內容的“七位一體”扶貧工作思路,僅用兩年時間就使這個深度貧困的貧困村,摘掉了“貧困帽”,2017年扶貧產業純收入60多萬元,帶動增收280多萬元。

村裡家家戶戶情況都熟記在心

順山村位於吉林西部與內蒙古交界的三個貧困縣份,相結合區域的腹地。有貧困人口124戶、245人,貧困發生率24.6%。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低、居住條件差,危房超過總數的1/3。薛志軍堅持全身心蹲點扶貧。每一季度對124戶貧困戶都走訪2遍,對其他一般農戶進行“全覆蓋”走訪。每年在村工作都超過200天,有時連續住村20多天。他對家家戶戶的歷史、人員、收入等情況都熟記在心,村民不論男女老少都願意跟他說說心裡話,他也總是有求必應、盡力相助。他積極主動地融入村裡。注意收集民意,記下了一摞子高的民情日記,及時研究解決問題。

村裡人都說:“這個書記是來幹實事的”。他注意調動村幹部的積極性。確立了自主民主不喧賓奪主、思想引領不發號施令、建言獻策不盲目決策、專注要務不忙於事務、談心交心不誤解多心、直面問題不放任含糊“六個不”的配合思路。他認真制定規劃、思路。編制了《脫貧攻堅規劃》和《村莊發展規劃》。他堅持向內部挖潛與向外部求援相結合,以全方位、高標準解決住房、飲水、醫療、公共服務等民生難題為切入口,提升扶貧效應。村民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對落實扶貧政策的認可度、對黨的感情均大幅提高,連續兩年脫貧攻堅滿意度測評都得了100分。

組織創辦新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

薛志軍始終把培育產業作為扶貧根本出路,以引導創辦新型經營主體為核心,有效破解了貧困戶無能力經營、村集體不擅長經營、分散經營不利於規模發展“三大難題”。他組織創辦2個新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2017年發動5名帶頭人籌資100多萬元組建康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91戶貧困戶入社,整合民間資金、扶持資金等400餘萬元,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年出欄肉牛500頭,創收100多萬元。

當年就把9.4萬元利潤分紅給貧困戶,扶貧資金收益率達到15%。他手把手地做強棚菜產業。倡導村企分開,精選村幹部牽頭組建合作社,發動貧困群眾承包經營,實行“保姆式”服務。他注重把龍頭企業對接到產業中。把吉林普泰農業、長春皓月集團引入合作養牛,提供牛源選購、飼料、飼養、防疫和肉牛回收等5方面支撐,增強了抗風險能力。他完善了產業發展規劃,進行第一書記代言,把村民庭院種植的小麥、蕎麥、玉米、高粱加工成4種綠色資質的麵粉,進行電商、微商銷售,單價由3元多賣到了7元,收益提高一倍。突出規模化種植,集約耕種280垧。建成省內第一個村級網站,加強交流互鑑,產業越來越興旺。

把對家人情感傾注到貧困群眾身上

脫貧成績單背後也難掩薛志軍對家庭和親人的虧欠……他把兒子送進中考考場後就開始駐村,原計劃陪伴兒子衝刺高中後半程,因為2次延長任期,直到兒子考上大學他仍在村裡工作。駐村期間,老母親2次病重,直至癱瘓在床,他在病榻前照料母親的時間總共不過七八天;不曾想2017年一直照料母親的弟弟,又檢查出腎臟腫瘤,7月上旬進行切除手術,正值村肉牛養殖場審批建設的關鍵當口,他只得在基層一邊推進產業落地,一邊電話聯繫醫療事宜。

對這些家庭困難、變故,薛志軍始終扛得住、頂得上,始終充滿韌勁和激情,把對家人情感傾注到貧困群眾身上。他自覺帶頭做好為村民服務工作。他為隨見隨遇的貧困群眾捐款2萬多元解決難題;以個人名義為村合作社等擔保貸款400餘萬元;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難以計數。他成功探索扶貧工作模式。將全體貧困人口計入基本股民,確定了貧困人口、股民、合作社和村集體4個方面按權重進行分配的機制,盤活了產業、激發了創業動能。制定了專款專用、分檔發放、按人口分配“三原則”分配方案,解決了產業收益分配難題。

東亞經貿新聞記者 李小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