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两年使深度贫困村摘掉“贫困帽”

从2015年6月起,薛志军被吉林省委组织部选派,先后在2个重点贫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转任长岭县大兴镇顺山村之后,他以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推进产业、民生和党建等为重点内容的“七位一体”扶贫工作思路,仅用两年时间就使这个深度贫困的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扶贫产业纯收入60多万元,带动增收280多万元。

村里家家户户情况都熟记在心

顺山村位于吉林西部与内蒙古交界的三个贫困县份,相结合区域的腹地。有贫困人口124户、245人,贫困发生率24.6%。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危房超过总数的1/3。薛志军坚持全身心蹲点扶贫。每一季度对124户贫困户都走访2遍,对其他一般农户进行“全覆盖”走访。每年在村工作都超过200天,有时连续住村20多天。他对家家户户的历史、人员、收入等情况都熟记在心,村民不论男女老少都愿意跟他说说心里话,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尽力相助。他积极主动地融入村里。注意收集民意,记下了一摞子高的民情日记,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村里人都说:“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他注意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确立了自主民主不喧宾夺主、思想引领不发号施令、建言献策不盲目决策、专注要务不忙于事务、谈心交心不误解多心、直面问题不放任含糊“六个不”的配合思路。他认真制定规划、思路。编制了《脱贫攻坚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他坚持向内部挖潜与向外部求援相结合,以全方位、高标准解决住房、饮水、医疗、公共服务等民生难题为切入口,提升扶贫效应。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对落实扶贫政策的认可度、对党的感情均大幅提高,连续两年脱贫攻坚满意度测评都得了100分。

组织创办新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

薛志军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扶贫根本出路,以引导创办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有效破解了贫困户无能力经营、村集体不擅长经营、分散经营不利于规模发展“三大难题”。他组织创办2个新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2017年发动5名带头人筹资100多万元组建康梦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91户贫困户入社,整合民间资金、扶持资金等400余万元,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年出栏肉牛500头,创收100多万元。

当年就把9.4万元利润分红给贫困户,扶贫资金收益率达到15%。他手把手地做强棚菜产业。倡导村企分开,精选村干部牵头组建合作社,发动贫困群众承包经营,实行“保姆式”服务。他注重把龙头企业对接到产业中。把吉林普泰农业、长春皓月集团引入合作养牛,提供牛源选购、饲料、饲养、防疫和肉牛回收等5方面支撑,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他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第一书记代言,把村民庭院种植的小麦、荞麦、玉米、高粱加工成4种绿色资质的面粉,进行电商、微商销售,单价由3元多卖到了7元,收益提高一倍。突出规模化种植,集约耕种280垧。建成省内第一个村级网站,加强交流互鉴,产业越来越兴旺。

把对家人情感倾注到贫困群众身上

脱贫成绩单背后也难掩薛志军对家庭和亲人的亏欠……他把儿子送进中考考场后就开始驻村,原计划陪伴儿子冲刺高中后半程,因为2次延长任期,直到儿子考上大学他仍在村里工作。驻村期间,老母亲2次病重,直至瘫痪在床,他在病榻前照料母亲的时间总共不过七八天;不曾想2017年一直照料母亲的弟弟,又检查出肾脏肿瘤,7月上旬进行切除手术,正值村肉牛养殖场审批建设的关键当口,他只得在基层一边推进产业落地,一边电话联系医疗事宜。

对这些家庭困难、变故,薛志军始终扛得住、顶得上,始终充满韧劲和激情,把对家人情感倾注到贫困群众身上。他自觉带头做好为村民服务工作。他为随见随遇的贫困群众捐款2万多元解决难题;以个人名义为村合作社等担保贷款400余万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计数。他成功探索扶贫工作模式。将全体贫困人口计入基本股民,确定了贫困人口、股民、合作社和村集体4个方面按权重进行分配的机制,盘活了产业、激发了创业动能。制定了专款专用、分档发放、按人口分配“三原则”分配方案,解决了产业收益分配难题。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李小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