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爲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2018年已經不剩20%,和寶爸寶媽們常聚在一起聊天,大家話題基本都是圍繞著孩子轉,

大家紛紛感嘆有了孩子以後的生活:累啊!

每每看到人家國外辣媽一手推著嬰兒車,一手拿著咖啡,穿著露臍運動裝和朋友談笑風生時就覺得太不可思議,人家養孩子怎麼那麼輕鬆呢?

放眼全世界,很難找到哪個國家的家長會比中國的家長更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承載著如此大的壓力。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誠惶誠恐的家長們被焦慮拉進了社會螺旋當中,只能硬著頭皮去適應日漸前移起跑線,在教育攀比下變得越來越累,逐漸失去家庭工作和自我生活的平衡。 中國式家長疲勞的原因終究是這3個,看看是不是就是他們壓在你的肩膀上喘不過氣。

  1. 過度干預

現在的孩子們每個都是家長的掌上珍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從穿衣吃飯,甚至連交朋友都要問問成績好不好,事無關大小都想插一腳,生怕孩子走錯一步。

朋友小趙就是一個典型的“干預型”媽媽,她的女兒已經上初二了,但是每天早上小蝶都會把女兒要穿的衣服準備好放在枕邊,卻從來不過問女兒的意見。

女兒和朋友外出的時候,小蝶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一個小時居然打了10多通,電話的內容無非就是現在在哪啊,人多不多啊,吃東西了沒啊...我很無奈,就問她,你盯孩子盯得這麼緊,都不覺得累嗎?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她感嘆著說:累啊,她的大事小事我都得操心,能不累嗎?

我又接著問,既然這麼累,幹嘛不放手,讓女兒慢慢學會獨立呢?

她眉頭一皺:不是你的孩子你怎麼懂?現在社會這麼危險,女孩子太不安全了!

說罷,小趙又拿起身邊手機給女兒發微信,從小趙緊鎖的眉頭裡,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影子。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患有抑鬱症的婦女坐在椅子上淺dof

過度焦慮

曾經有本書扉頁是這樣寫:這個時代活得累,因為過於焦慮。

很多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沒多久時,就給孩子報了早教班,生怕他們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上了小學以後更是變本加厲,各類課外輔導班輪番轟炸,孩子們的小臉蛋上一個個都架上了厚重的眼鏡。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虎媽貓爸》和《小別離》就鮮明的講述了當代父母焦慮的現狀: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賣掉豪宅只為換一個破舊的學區房;一聽說有什麼好的培訓班,全家人緊衣縮食也得給孩子報上...

這還沒完,好不容易熬到了孩子大學畢業,又要開始操心找工作的大事,碰關係,拉人脈、進而相親,孩子一生都活在父母的框架下,父母也累跨了自己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時區,成功和機會是需要時間沉澱的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所以父母們完全沒有必要如此焦慮,孩子真正的注意力就那麼點,如果強加太多補習班‘興趣班反而會讓他們迷失方向,厭倦本來喜歡的方向

父母們如果能夠看遠一些,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心理壓力,父母的內心也能獲得更多平靜,孩子也能成長的更快樂一些。

參與人數過多

中國傳統家庭裡,一個孩子往往要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照”,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各有教育方式,父母變成了夾心餅乾,左右為難

爺爺說孩子從小得嚴格管教,成績不好就該懲罰;另一邊姥姥卻心疼的看著淚眼汪汪的孫子,說別哭了別哭,咱出去玩去。

姥姥說孩子愛吃什麼就給做什麼;奶奶卻說孩子長身體必須葷素都得吃。

一來二去的,老人家各說各有理,父母的意見卻被丟在了一邊,心裡別提有多累了。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一對夫妻吵架

知乎上看到一個媽媽抱怨:

她工作比較忙經常加班,孩子上小學以後就把婆婆接了過來幫忙照顧,本來以為一切都很好,但一次家長會後,她才知道原來孩子經常不做作業,成績下降了很多。

回到家質問孩子後才知道,原來婆婆經常縱容孩子,孩子撒嬌說不想寫作業,婆婆就直接同意了,甚至還幫著孩子一塊矇騙她。

為此,她和婆婆深談了一次,希望婆婆能嚴格要求孩子,但婆婆卻說,我就見不得我孫子受苦,作業不做也罷!

這讓她很是犯愁,婆婆的想法很難改變,她只好換了份比較清閒的工作,多花功夫輔導孩子的學習,沒想到婆婆卻因此跟老公抱怨說媳婦看不起她,吵著要回老家。

教育三座小山,緊緊壓在每個中國父母身上的,可是,教育一定需要痛苦嗎,我們感到痛苦的原因只是一直在用了錯誤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成長的本質是漸行漸遠的分離,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方向。他們就不再願意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再願意一味聽從父母的意見,而是更渴望擁有自己的想法。

家長,為什麼你活得這麼累?

不如就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自由,在正確的軌道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成長;

靜下心來用心發掘孩子的興趣所在,不再人云亦云強行各種補習班

堅持父母兩人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好好和長輩溝通好你的想法。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是慢的藝術,也是等待的藝術,放鬆一下緊繃的心情,允許孩子慢慢來,慢慢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