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求关注

红尘滚滚、花花世界,谁又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二十四史呢?古人通过说书、戏剧等艺术形式来“读诗”,杜月笙通过听人“读报”来洞察上海滩,今人往往通过观看电视剧来安抚自己对历史知识匮乏的歉意。历史没有细节,我们只在残存的框架中来踅摸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提升自己的智慧。既然要提升智慧,那么肥皂剧是挑不起大梁的。《雍正王朝》就是一部非常有智慧的电视剧,首播距今约有20年了,但是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剧中最具智慧的人物——邬先生,多智而不近妖。

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邬先生

胤禛对无锡邬先生的初始仰慕是源于气味相投,这股气味就是对F败的极度憎恶。邬先生问胤禛为什么要请自己来当弘历等人的老师,雍正随口背诵了邬先生十几年前所作的以反F为主题的文章。士为知己者死,邬先生怎能不以诚相待。在清理户部欠款之前,邬先生就为胤禛分析了问题的要害,可惜胤禛没有完全把邬先生的话听进去,可见起初的胤禛只是把邬先生当做西席先生看待。待到碰壁之后,康熙对胤禛的批评和邬先生的建议严丝合缝,胤禛对邬先生的佩服已经进入到更深层次了。

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邬先生教授弘历学问

但是邬先生也未必是算无遗策,在胤禛是否接受查办刑部冤案的问题中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他认为康熙派别的皇子查太子直管的部门是对太子的不信任和不愿意庇护,一旦查出个水落石出,太子必然被废黜。其实邬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康熙之所以把胤禛作为首要人选虽然是对太子的不信任,但是又想庇护,因为胤禛事实上是太子的人。在胤禛“因病”无法接活的情况下,康熙仍旧指派十三阿哥协助老八查案,就是对太子的保护,对八阿哥的钳制。也可能是邬先生高看了胤禛,认为他铁面无私,一旦接管就要彻查到底,弄个明明白白。我想此刻的邬先生对康熙和雍正都还不十分了解。邬先生对康熙的了解是源于对“康熙选集”的精神对话,对雍正的了解则是日久见人心,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胤禛

无论八阿哥采用的是阴谋还是阳谋,太子的丑闻早晚会被捅破。如果八阿哥采用的是阳谋,康熙对他的忌惮不会那么早就出现,在众人公举新太子的时候,说不定就立八阿哥为太子了,因为八阿哥被推上储君的位置不会引起朝野的轩然大波,其他阿哥也无力在与之为敌。之前康熙也指派八阿哥代自己出席招待蒙古王公、外藩使节的宴会,这就是好感,甚至是太子人选的考虑。八阿哥的阴谋被康熙知道纯属偶然,否则就是阳谋,看来八阿哥还是不够狠,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解决掉肖国兴。康熙的一句“该死”已经是对自己儿子的厌恶最大化了。此刻的八阿哥已经领了盒饭了,只是自己浑然不知。

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康熙

邬先生没有算准的就是太子被废的原因,康熙并没有因为太子在刑部的所作所为而废黜,真正废黜的原因是凌普带兵进宫和给康熙头顶做了绿化工程。康熙晋封八阿哥为廉郡王就是付封口费。八阿哥也是自作聪明,如果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查案,明着把太子的罪行公诸于朝野,未必遭到康熙的唾弃,并且提前把太子整垮。肖国兴揭露八阿哥阴谋只是一个意外,不是邬先生的计谋使然,八阿哥差点就成了太子,这是邬先生的失误。

在《雍正王朝》中,无锡的邬先生可能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无锡邬先生

如果胤禛接了这个差事,只要保全太子,仅追究到刑部尚书,就万事大吉了。八阿哥一旦当上太子,就不像胤礽那样容易被废黜了,好在幸运之神光顾了胤禛。因此,邬先生不该阻止胤禛接差,还害得胤禛自作自受大病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