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或被打,怎麼辦?有智慧家長一定會這樣做

娜娜這兩天心情很不好,她兩歲多的小兒子手臂上被自家小外甥又咬了很深的牙印。為什麼說“又”,因為小外甥已經不只一次地咬了她的孩子,她也嘗試過批評小外甥,但卻不見效。

聽到兒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看見那被咬得肉都凹進去的小手,心疼得她自己直掉眼淚。

娜娜:“小外甥兩歲多,比我兒子還小兩個月。兩個孩子經常在家一起玩,稍不注意,小外甥就又打又咬。說又說不聽,打又打不得。”

爸爸媽媽們肯定也都有娜娜這樣的體驗,年幼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友誼的小船經常說翻就翻,一分鐘之前還是很好的小夥伴,一分鐘之後卻完全可以說翻臉就翻臉。

吵架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是小朋友之間相處,跟自己的父母互動,也可能會這樣。

實際上,這些在成人看起來屬於攻擊性的動作,反應出的卻是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打人或被打,怎麼辦?有智慧家長一定會這樣做

一、孩子為什麼愛動手打人?

1、寶寶手部敏感期:1歲左右的寶寶肌肉控制能力得到發展,已經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運動,並隨意做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了。

這時候他們突然發現原來小手還可以這樣使用,如果父母對寶寶無意中的拍打表示驚訝或者大笑,會讓寶寶認為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使他加深記憶,以後更會“打”得起勁。

所以這一階段寶寶的“打人”動作,就如西爾斯在《親密育兒百科》所寫的“儘管看起來有些討厭,但這只是寶寶正常的交流方式,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2、寶寶自我意識萌發:2歲左右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我”的東西就不許別人碰,就要“保護”起來。

在這個時期,他們為了得到或保護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推或打任何阻礙他們的人。

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是很欠缺無法很好地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藉助行為(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而且這一階段的寶寶還沒有建立同理心並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他們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同時不會認為別人哭了是由自己引起的。

3、缺乏自控力:三四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也可能表現出打人或者罵人等傷害別人的行為。

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遠遠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另外,雖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面對衝突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

4、模仿大人以暴制暴:如果三歲以後寶寶打人的行為仍然沒有減少,可能是家庭成員中有人在有意無意地通過“打”來表達某種訴求。

比如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經常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你再不乖,我就打你。”於是,孩子就學到了用打人來表達憤怒,表達不滿,讓別人聽話,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孩子打人或被打,怎麼辦?有智慧家長一定會這樣做

寶寶打人,有時未必意味著暴力或攻擊。學齡前寶寶的語言表達還不成熟,當他們想要表達卻無法很好表達自己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就是身體,於是就會出現我們大人眼中所謂的“暴力行為”-比如打人、踢、咬等等。

所以,從孩子心智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打人行為是非常正常的,關鍵在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引導。

二、如果寶寶打人了,怎麼辦?

首先要弄清寶寶“打人”是不是真的攻擊行為。前面我們提到過,寶寶表達能力有限,剛開始與人交流的時候,還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更多的是從肢體接觸開始,動作可能顯得有些“粗魯”,就會變成大人眼中常會被誤認為是一種“攻擊”。

這時家長應該溫柔地告訴自己的寶寶,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怎樣才是友好的撫摸,並儘早教會寶寶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等。

如果寶寶真的是因為爭搶或情緒的原因,出現了攻擊別人的行為,家長就需要干預。

1、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

多數寶寶並沒有“欺負”這個概念,他只是在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行事。遇到寶寶使用暴力時,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讓寶寶明白,他現在的這種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馬上把寶寶移到一旁,用平靜並且堅定的語言,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說:“不能打人/不能咬人”,來進行制止。

一來這樣可以阻止寶寶正在進行動作,二來可以平復寶寶的情緒,這樣才能認真聽我們說的話。

2、瞭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

制止後我們不要怒氣衝衝地質問寶寶,可以先幫助孩子表達感受:“寶寶是不是不開心?”當情緒被家長看見的時候,孩子就得到了安撫,打人的衝動就會降低。然後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想法和情緒。

“媽媽知道你生氣,你能和媽媽說說為什麼生氣嗎?”如果孩子太小不會表達可能需要爸爸媽媽通過猜測幫助孩子說出生氣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小朋友不給你玩那個玩具?”

在瞭解了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明確表達對他的理解。然後教給孩子如何用正確的語言或者動作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打人或被打,怎麼辦?有智慧家長一定會這樣做

3、不能忽視的道歉過程

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是讓孩子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做錯不怕,但需要學會道歉。

等寶寶平靜下來後,可以這樣和他說:

“你咬了弟弟,我們可以和他說對不起嗎?”——這是陳述事實。

然後把焦點轉移到他的行為對對方形成的後果。

“你看弟弟很疼,很難過,因為你咬他了。”——讓寶寶知道被打、被咬都會很疼,很難過,客觀上幫助寶寶分析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培養寶寶的共情能力。

如果他聽不進去,可以邊講邊示範,讓孩子把手臂緊緊貼著牙,好像他要咬自己似的,但不要用那種懲罰性的憤怒的方式,告訴他:“看,咬疼了”。

如果寶寶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勵他說“對不起”,並教孩子通過握手或者擁抱來表達友好。

如果孩子繼續有打人情緒,要把他帶離,讓他意識到不好的行為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而他需要對此負責。

4、教會寶寶正確地表達情緒

前面,我們提到,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會更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所以,我們有必要教孩子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抒發自己的情緒。

比如,不高興不願意的時候就大聲說“不!”,生氣時可以撕廢紙,或是畫畫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就找大人幫忙……

要讓孩子明白,情緒的宣洩不是隻有打人這一種方式,很多辦法都可以幫助他緩解和平復情緒。

5、父母要以身作則

永遠不要小看榜樣的力量,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大人們平時遇到情況,也是出現情緒失控,會大叫,會動手,那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過激反應其實是可以接受的。

永遠記住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緒,第一步其實是我們自己要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打人或被打,怎麼辦?有智慧家長一定會這樣做

三、寶寶被打了,怎麼辦?

許多家長會第一反應就是“打回去”。但是對於寶寶來說,他們還無法理解很多規則,而他們學習和模仿行為的能力已經很強。

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孩子的確會學會;但從長期看,他們錯過了學習規則的機會,也錯過了學習如何正確應對這類情況的方法。

所以,在面對孩子衝突的時候,我們建議,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寶寶當時的情緒來採取干預措施。

3歲以下的寶寶語言發展、認知發展還沒成熟,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眼裡的“暴力”行為,更多的只是孩子語言無法表達的結果,因此需要父母進行及時的引導。

1、鼓勵孩子表達

如果寶寶的情緒受到了影響,甚至有哭鬧,家長應該及時把寶寶和攻擊他的孩子分開。不要第一時間就去替孩子出頭,而是應該給時間讓寶寶自己表達。

家長可以問問寶寶感覺哪裡受了委屈,告訴寶寶,爸爸/媽媽知道他很難過,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他的錯。

這一步的表達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這樣等到他慢慢大了,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就可以通過表達來求救。

2、安撫和共情

寶寶表達出來後,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安撫寶寶的情緒,委屈、難過、著急等等。可以抱著寶寶告訴他,爸爸/媽媽很理解他為什麼哭了,這件事確實會讓人不高興。

用語言、擁抱、親吻,來安撫寶寶的情緒,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安撫寶寶失控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讓他明白,自己受到委屈時,父母是值得信賴的求救對象。

不要小看這一點,所謂的安全感的建立就是體現在平時這點點滴滴。

3、提出解決方案

告訴寶寶可以有別的選擇,比如玩另一個玩具或去看看一朵新奇的小花,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教會寶寶以後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的方法,比如直視想動手的人的眼睛,大聲告訴別人“你不可以打我”,或者直接走開,向大人求助等。

也可以教給他更多的社交技巧,比如學會提議輪流玩玩具等等。

寶寶之間的社交很簡單,無論是“打人”還是“被打”,都是很多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幫助寶寶接觸社會的很重要一課。

這其中,父母引導得當是最為關鍵的,教會孩子如何和人友好,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讓他逐漸明白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不對的,面對不對的行為怎麼應對才更合適。

這鍛鍊的不僅僅是孩子,也是父母的情商修煉。

好了,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加微信:yudiyisheng04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