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過程中的形成機理與鑑定要點(乾貨)

中國流行土葬,同時又喜歡厚葬,無非表達孝心。因此,人死後要入土。而玉器,生前伴隨主人,死後便要陪伴下葬,這也是為了表達事死如事生的文化。於是乎,美玉便隨著棺槨一起,被封塵,在地下深埋,周圍全是土,這是本文的大背景。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過程中的形成機理與鑑定要點(乾貨)

知道了墓葬主要是土,就好辦了。古玉一般都是放在棺材裡面,與屍身緊密接觸的,一旦棺材腐朽,玉也便接觸到了土壤。這個土,不是我們見到的燥土,而是底下的溼土,這是因為有地下水的緣故。

土壤的主要金屬元素是三價鐵離子,也就是Fe3+,呈黃色。玉器深埋地下,受到周圍墓葬環境的影響,會發生量子化學反應,玉器表面的結構水逸失,經年日久,分子間隙逐漸變大。剛才說了,土壤中含量最高的鐵離子由於分子運動,會逐漸接觸到古玉表面,這時候,便會沿著變大後的分子間隙,進入到玉器表面。這個過程,很緩慢,甚至幾十年都看不到變化,但是經過幾百上千年,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玉器表面的顏色發生了變化,這就是土沁的過程。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過程中的形成機理與鑑定要點(乾貨)

弄清楚了土沁產生的機理,也就不難進行鑑定了。

1、由於鐵離子從玉質薄弱部位,也就是裂縫處、工痕處、鈣化處、邊緣處等地方開始沁入,因此這些部位,最容易產生顏色的變化,有裂痕的地方,也一定會受沁。假如一塊號稱古玉的玩意,整體都有顏色,唯獨裂痕處是嶄新的,沒有進入顏色,那一定是假的無疑。

2、土沁在玉器內部,層層深入,沿著玉表分子晶格滲透,絕不會浮在表面。造假的玉器,短期內注入顏色,不論染色還是提油,都不可能將顏色完全深入玉肌,這是鑑定要點。

3、真正的土沁,顏色呈現過渡,有濃淡深淺的變化,而不是均勻的。恰如墨汁滴入清水,又如黃昏的晚霞,絢爛、美麗,這是自然的造化,是人為無法控制的奇蹟。

千年白玉變秋葵,土沁就是如此富有魅力,也是古玉最常見到的沁色。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過程中的形成機理與鑑定要點(乾貨)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轉發收藏,也可以關注我,一起來養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