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与鉴定要点(干货)

中国流行土葬,同时又喜欢厚葬,无非表达孝心。因此,人死后要入土。而玉器,生前伴随主人,死后便要陪伴下葬,这也是为了表达事死如事生的文化。于是乎,美玉便随着棺椁一起,被封尘,在地下深埋,周围全是土,这是本文的大背景。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与鉴定要点(干货)

知道了墓葬主要是土,就好办了。古玉一般都是放在棺材里面,与尸身紧密接触的,一旦棺材腐朽,玉也便接触到了土壤。这个土,不是我们见到的燥土,而是底下的湿土,这是因为有地下水的缘故。

土壤的主要金属元素是三价铁离子,也就是Fe3+,呈黄色。玉器深埋地下,受到周围墓葬环境的影响,会发生量子化学反应,玉器表面的结构水逸失,经年日久,分子间隙逐渐变大。刚才说了,土壤中含量最高的铁离子由于分子运动,会逐渐接触到古玉表面,这时候,便会沿着变大后的分子间隙,进入到玉器表面。这个过程,很缓慢,甚至几十年都看不到变化,但是经过几百上千年,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玉器表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土沁的过程。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与鉴定要点(干货)

弄清楚了土沁产生的机理,也就不难进行鉴定了。

1、由于铁离子从玉质薄弱部位,也就是裂缝处、工痕处、钙化处、边缘处等地方开始沁入,因此这些部位,最容易产生颜色的变化,有裂痕的地方,也一定会受沁。假如一块号称古玉的玩意,整体都有颜色,唯独裂痕处是崭新的,没有进入颜色,那一定是假的无疑。

2、土沁在玉器内部,层层深入,沿着玉表分子晶格渗透,绝不会浮在表面。造假的玉器,短期内注入颜色,不论染色还是提油,都不可能将颜色完全深入玉肌,这是鉴定要点。

3、真正的土沁,颜色呈现过渡,有浓淡深浅的变化,而不是均匀的。恰如墨汁滴入清水,又如黄昏的晚霞,绚烂、美丽,这是自然的造化,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奇迹。

千年白玉变秋葵,土沁就是如此富有魅力,也是古玉最常见到的沁色。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与鉴定要点(干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转发收藏,也可以关注我,一起来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