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跟微信比,只剩下羣聊和支付的差距

今日頭條跟微信比,只剩下群聊和支付的差距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是一個太重要的東西,可以說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握了成功的基礎,即使不成功,也至少可以保證你在市場中不被淘汰。當下的微信,就幾乎成為了流量的代名詞。一個簡單的即時通訊軟件,硬生生的將手機變成了對講機,還有那隻笨笨的企鵝,在微信的擠壓下,幾乎都快忘了他的存在。至少現在,在流量掌控上,沒有任何APP是微信的對手,但是市場規律告訴我們,無論你多麼強大,這個社會從來不缺乏挑戰者,強大如微信也始終不敢掉以輕心。支付寶曾嘗試進軍通訊領域,但效果始終不好,再往前的米聊,也曾是一款不錯的通訊軟件,無奈宣傳營銷不給力,龐大的小米粉絲群未能轉化成米聊的流量,漸漸消失於江湖。但最近,微信在朋友圈屏蔽今日頭條鏈接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個事情本身並不複雜,也許不過又是一次關於流量的爭奪戰,但這至少印證了一件事:今日頭條的發展已經不再順利。

今日頭條跟微信比,只剩下群聊和支付的差距

今日頭條從2012年上線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即使算不上奇蹟,也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消失,流量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新聞資訊的流量效應卻逐漸顯示出威力。因為在“移動化”的社會下,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新聞資訊作為信息的第一手來源渠道,其流量的虹吸效應十分明顯,自然引起市場的重視。在我看來,今日頭條恰恰踩中了這一風口,並最終乘風而上,在中國殘酷的互聯網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上述這些說辭也許太過抽象,我們不妨從“信息”這個東西的本質並結合今日頭條各種APP的開發看一看他的發展軌跡,也許可以讓我們一探究竟。

當我們說起“信息”,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信息的本質,因為我們往往將信息與消息混同。消息實際上是一種已經發生了的既定的客觀事實,當然站在新聞資訊的角度,信息大部分都是消息,但是消息不見的就是信息。信息在本質上更像是你沒有掌握的知識,並且這個知識很有可能對你現在或者未來具有很大的價值。簡單來講,今日頭條做得並不是“消息”,而是“信息”。你可以看一下今日頭條官方網站對於自己的定位:今日頭條”就是一款基於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

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客戶端,沒有采編人員,不生產內容,運轉核心是一套由代碼搭建而成的算法。算法模型會記錄用戶在今日頭條上的每一次行為,在海量的資訊裡知道你感興趣的內容,甚至知道你有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並將它們精準推送給你。“今日頭條”推出了開放的內容創作與分發平臺--“頭條號”,是針對媒體、國家機構、企業以及自媒體推出的專業信息發佈平臺,致力於幫助內容生產者在移動互聯網上高效率地獲得更多的曝光和關注。今日頭條說是一個新聞資訊類的APP,實際它本質上更像是一個單純的平臺,在這個臺子上有專門做新聞的機構,也有想要表達自己觀點的自媒體,既有客觀的描述,也有主觀的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社會性的交流平臺。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更像是信息的灌輸,而頭條將信息變成了交流,並且是一種宏觀的社會化了的交流。

今日頭條跟微信比,只剩下群聊和支付的差距

今日頭條的發展邏輯也必然會給他帶來無數的敵人。今日頭條先後將旗下的功能孵化成獨立的品牌,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悟空問答以及獲得一塌糊塗的抖音。這些功能本身的流量聚集功能已經可以使今日頭條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了,更何況那些有明顯對標對手的功能,如悟空問答。在有大量用戶的作為支撐的基礎上,你問啥都能得到答案,那麼誰還會去專門的“搜一搜”,這才是真正的一邊看一邊學,哪裡不會點哪裡。客觀來講,今日頭條確實將自媒體這個東西做到了極致,在本身“新聞資訊”的標籤下,今日頭條給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自媒體一種“新聞人”身份的認同感,將這些人放到一個大的平臺上同那些專業的新聞機構進行同臺競技,這本身就是對自媒體身份認知的一種提升,再加上粉絲模式的進一步深化,更為弱小的自媒體提供了生存空間,而這又反過來為今日頭條提供了大量的優質的信息內容,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在自媒體這個層面上,今日頭條跟微信的競爭是必然的。

前段時間,西瓜視頻推出的“百萬英雄”活動著實火了一把,答題後領紅包要綁定銀行卡,我一度以為今日頭條要開通支付功能了。因為微信也是在開通綁定銀行卡功能不久之後就開通的支付功能,但到現在,頭條還遲遲不見動靜。現在的頭條,在強大的自媒體功能支撐下,與微信的差距,也許就只剩下群聊和支付了,並且這兩件事,可能很快就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