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近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稱:高鐵霸座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引起熱烈的反響,令人深思!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高鐵”變成了一個社會事件頻發的熱門地點。高鐵發黴盒飯;高鐵“扒門”事件;高鐵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大嬸兒……高頻率的出現顯示,“高鐵”儼然成為了媒體們爭相報道的“香餑餑”。為什麼?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

首先,從2011年中國首條高鐵投入運營到發展為如今擁有來自國內外的讚譽,高鐵不僅是中國高質量產品的符號,更是給中國爭光,帶給國人自信的驕傲來源,怎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何況愛屋及烏,關注高鐵連帶關注發生在高鐵上的一系列事件,也就不難理解了。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老生常談的爭議問題不斷

其次,發生的事情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和群眾關注基礎。不管是發黴盒飯所涉及到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因個人遲到而影響公共交通出行的公德修養缺失問題,還有無賴霸座反映的個人道德問題,都是人們一直以來密切關注的重點。媒體曝光問題就是問題解決的開始,這一點媒體起到了很大的督察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仔細發現,如此密集的出現,是不太正常的。霸座等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的,不只是在高鐵,其他諸如公交車、普列車等交通工具上都是屢見不鮮的,而自從高鐵霸座之後,就開始接連出現霸座事件,而且一度被推上頭條熱點。很多人開始疑惑:什麼時候霸座這種事情都值得如此高專注度了?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媒體們的推波助瀾

這時候,我們就該好好談談作為報道事件主體的媒體方面的原因。

第一,蹭熱點。我們不難發現,當社會熱點一旦被爆出,各界各領域的解讀就出來了。拿高鐵霸座男事件來說,法律層面說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社會層面說要道德譴責維持公共秩序,教育層面說要嚴抓教育,從小做起;還有各類觀點表達應該增強規則意識等等。這樣一種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熱度持續上升不減的現象,其他媒體當然想抓住這大好機會,好好蹭一把熱度。

第二也是主要的原因,媒體對此事件的主動關注度過高。自高鐵霸座男事件發生後,社會各界的討論熱度一直很高,這對媒體的取材報道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肯定,如果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只能說你的報道本身沒有多大實用性的價值,無法滿足媒體市場的要求,只能面臨淘汰。而一旦出現一些事件引起出乎意料的關注度,很多媒體便覺得此類事件反響強烈,值得持續跟進和報道。這也側面反映了一些媒體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懶於取材新事件新熱點,浮躁盲目跟風。

第三,自媒體的曝光和傳播。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讓人們有更多的渠道途徑來分享和傳播自己身邊的信息,他們所發佈的內容比傳統媒體更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傳播也更迅速和高效。一條微博發佈,發佈者和受眾能無障礙地交流互動,兩者之間的距離幾乎為零,短短一分鐘就可以達到數萬條評論、點贊和轉發。如此強的交互性,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因此,當看到高鐵霸座如此高熱度時,自媒體們也會比表現出緊跟時下,關注社會動態的態度,表達對此事件的獨特觀點。如此一來,通過各大自媒體平臺,事件越演愈烈。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權衡媒體功能的天平

媒體的五大主要功能中,媒體往往更傾向於提供娛樂這種更具有閱讀市場和熱度的功能,而在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係、教育市民大眾、引導群眾價值觀等功能方面呈現出不平衡的對待。新聞榜單被明星演員的私人八卦佔據,為社會和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默默奉獻的人卻鮮少被媒體報道宣傳。一些媒體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或者媒體的自身利益時,置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於不顧,“炒作新聞”,誇大其詞,傳播虛假新聞;還有一些娛樂媒體捕風捉影,盲目追求轟動效應,大肆炒作明星隱私;利用公眾的獵奇心理,化身為題不對文的標題黨。如此一來,只會不斷降低媒體的公信力,讓公眾對媒體和涉事的公眾人物產生惡劣的印象,害人害已。

高鐵自帶熱搜體質,各類事件頻成媒體焦點,不正常!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齊抓

我們充分理解媒體們需要追求經濟效益,畢竟那是他們生存下去的物質基礎。但請務必記得,媒體自身還肩負著巨大的責任,美好正能量的新聞能帶給人們生活的希望,黑暗角落的曝光使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更加美好。

我們相信,在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規範下,在當今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下,相關媒體能逐漸清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傳達出社會和人們真正需要的新聞和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