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的這些山西「美食」,有誰吃過?


在這個注重養生的大時代,吃粗糧的好處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說粗糧有營養、有益於健康。可是在六、七十年代,吃粗糧絕對不是為了綠色健康,而是簡單的理由——缺糧,農民為了節省糧食,只能選擇吃粗糧。下面我們細數一下那個年代,山西人是怎麼變著花樣吃粗糧的。

玉米麵煮疙瘩:原料是純玉米麵。玉米麵煮疙瘩是用熱水把玉米麵燙熟,揉成麵糰,摘成小麵糰拍成圓餅狀,鍋裡放小米或玉米渣熬煮成稀飯,做好的玉米餅放入米湯裡煮熟,玉米麵餅小小的圓圓的落在金黃的米粒上。吃了煮疙瘩,人容易長力氣,也耐餓。

小米飯是一道由小米材料製作而成的粗糧飯。將米淘一下,去土去沙,然後坐上一鍋開水,要長時間熬煮,隨時攪鍋,防止糊底。小米能開胃又能養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的功效。

三合面是山西長治地區民間的一種古老的麵食。它用白麵粉、黃豆麵、小粉面粉按比例拌和而製成,也稱“雜麵”。這種麵條柔韌光滑,久煮不溶,澆滷滴醋食之,口味鮮美,豆香氣濃。

紅麵糊糊的原材料是高粱面。舊時年代,由於白麵稀缺又貴。紅麵糊糊一般是農家早、晚餐中的主食。在熬開的水裡,一邊撒進紅面,一邊用一雙筷子不停地旋轉攪動,咕嘟咕嘟,紅面在大火的逼迫下,由青澀粗糙變得異常豐蘊透亮。

黃糕是山西大同一帶常見的傳統糕類家常食品,原料是黃米麵,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散粒),上籠蒸熟,然後倒在盆裡用手再揉一遍,邊揉邊在其表面抹點麻油,這樣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乾裂。最後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塊,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糕"與"高"諧音。為討口彩,當地每到逢時過節,各家都會吃,俗稱"吃喜糕"。

榆錢粥。榆錢是榆樹果實的一部分。從榆樹上先把榆錢摘下,然後將榆錢熬湯,加上小米,熬出的湯既滑潤清爽又香甜美味。出鍋後,用辣子、蒜汁、陳醋、蔥花、薑末、芫荽等做成調料蘸著吃,那真叫個香甜美味!


棒子麵菜糰子。先把棒子麵和好後,再把剁好了的菜餡弄好,像包包子那樣包好,之後放在蒸鍋裡蒸,就好了。棒子麵菜糰子的皮厚,菜並少。從很遠就能聞到蔬菜的芬芳味道。

糝糝飯。糝糝是玉米粒經炒制後碾開的碎末。把糝糝直接下在鍋裡熬煮至熟而成的簡單飯食。農閒季節,莊戶人早晚就靠糝糝飯充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