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慈航,眾生皆可普渡的地方

文 建華

仁壽縣慈航鎮是一宗古老的場鎮,位於仁壽縣南端,是仁壽縣南大門,東面與彰加鎮接壤,北面與鍾祥鎮相連,南面和西面與井研縣集益、周坡等鄉鎮毗鄰。2005年,由原月僑鄉、勤樂鄉和慈航鎮合併為慈航鎮。慈航鎮北距成都130公里,距仁壽縣城30公里,南距樂山70公里,國道213線縱貫南北,縣道水泥路橫穿東西,如今仁沐新高速路開通,慈航鎮是高速互通之一,與國道213線聯通,交通方便。古鎮正在煥發新顏。

說到慈航,大家馬上就會想到慈航普渡,慈航普度是道教佛教用語,意思大意就是說,塵世本是苦海,民眾多有磨難,道教或者佛教就是要以慈悲救助眾生,既然是苦海,就得以舟渡人,故稱慈航,慈航也叫慈舟。宋朝的永明寺延壽智覺禪師著的《萬善同歸集》中就有記載“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渡法界之飄溺”,後世將其濃縮為“慈航普渡”,形容善心人士慈悲為懷,能普遍救助大眾。有時候也寫成“慈航普度”,表示用慈善之心去引導人,“普度”就是不分什麼人,都要度(引導)。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傳說中還有一個慈航道人,他乃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他先習道而後入佛。由此可見慈航這兩個字不簡單,不是隨便可以用的。慈航鎮之所以叫慈航,肯定有他的歷史淵源,一個鄉鎮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慈航的。慈航成為今天的慈航,其中定有故事。

在說慈航鎮的來歷之前,首先得講講觀音橋。

慈航鎮的老輩人對觀音橋是比較熟悉的。觀音橋位於觀音村,就在該鎮橫跨國道213線大橋的旁邊。觀音橋是一座民間常見的平板石橋,跨越一條繞場而過的無名小河流。河很小,橋也很簡陋。修橋的目的主要是方便過往行人平安跨越那條河流。東面橋頭上塑了一個大約40至50公分高的觀音菩薩,保佑行人平安,於是就將橋稱為觀音橋。觀音橋一邊連接場鎮街道,一邊連著熱鬧的觀音堂。在橋的旁邊是一棵黃葛樹。如今黃葛樹雖然枝丫被人為修整後,剩下的那點枝葉,在風中飄蕩,完全看不出它應有的枝繁葉茂,但從那碩大的主幹看,其枝葉葉茂時,是可以遮天蔽日的,完全能夠作為廕庇場所,供往行人乘涼休憩。

社會經濟進步的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就是交通得到大大改善。車多了,路寬了,走路的人就少了。鄉野間早年那些曾經擔當必經之路的重要橋樑,隨著社會發展,其交通功能越來越弱化,直到最後消失殆盡。這些失去交通功能的橋樑,除了個別可以作為遊覽或者當地人懷舊偶爾光顧一下外,就淹沒在草叢野嶺之中,要麼自我老化,要麼垮塌,失去往日的喧囂成為了歷史記憶。慈航的觀音橋就遭遇了冷落的命運,在國道213線寬敞的大道通車後,再也沒有人走觀音橋了,加之其在城鎮建設佈局中的位置越來越來偏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再後來因為修建河道和房屋,嫌棄礙事,被拆除了。現在能夠記得它的人也只記住了“觀音橋”這三個字,其形其狀在他們的心裡漸漸模糊,最後沒有了蹤影。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只有那棵伴隨和見證了觀音橋風光和落寞的黃葛樹依然還守護在小河邊,默默無聞地等待想得起這座小橋的人來尋根。黃葛樹與溪流為伴,日漸蒼老,滿身都是歲月的雕痕,猶如一位不服輸的老者,在人們的淡忘中頑強的生長著。每當春天來臨,黃葛樹總要拼命的張開一大片新綠,向偶爾從旁經歷的人報告,自己還活著。黃葛樹至今已經150多歲了。黃葛樹沒有把年齡記錄在自己的年輪上,只是用深青色的那些厚實的苔蘚做標記,像老年斑一樣鋪滿自己龐大的身軀。政府在它的腰上掛了證明年齡的腰牌,說明這個年齡是得到了官方認可了的。那就至少150年歲了吧。

很早的時候的,慈航鎮有個徐家店,也就是在現在慈航學校所在的位置。徐姓家有一個寡婦,日子過得清貧,但她很聰明,看見平常來往井研、鍾祥、滿井、仁壽的客商在路過時,總要停下來休息,他們沒有休息的地方,只好坐在路邊。寡婦就在路邊搭了個簡易草棚,做起賣水、賣糕點的小生意。這種鄉間路邊簡易小客店或小店鋪,俗稱“么路店子”或“么店子”也有寫作“腰店子”的。因井研古時是著名的產鹽之地,產出的鹽大都經過鍾祥、滿井,銷往仁壽、成都等地,商賈,馬幫很多。開張以來,徐寡婦的么路店子生意很好,雖然店小,收入卻不菲。徐家又一位家境富裕的人見有利可圖,就在徐寡婦的么路店子旁邊修一個的更大的店子。店子修好後,不僅為過往路人提供吃喝,還提供住宿,么路店子成了功能齊備的客棧。從此來的人更多,生意紅火,一時間客棧熱鬧非凡。這時有人提議在旁邊的小山上修建一座小廟,廟子修好後,正式掛牌“徐家店”。徐家店後來聲名遠播,其名沿用至今。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人在客棧安排了住宿,還要安置馱鹽的馬匹。徐家就在廟子下面的空曠地方開闢了一塊院壩,供馬匹過夜。院壩裡面堆放著凌亂的石塊。晚間把馬拴在垛子上,天一亮,大家發現院壩凌亂的石塊居然整整齊齊的分佈兩邊,甚是奇怪。自古以來鄉民都很相信神靈。徐家人趕緊找了風水先生來做判斷。風水先生擺開架勢,按著他們的套路折騰一番,最後斷定此山中有一對烏龜,需將其捉拿或鎮壓,方可保平安。徐家人趕緊組織人力去捉住烏龜。幾經周折,最後只發現了一隻,另一隻早已逃之夭夭了。為了鎮住逃離的烏龜,就修了一座塔,後來又因為修房造物,把這鎮龜之塔毀掉了。風水先生說,沒有了他,恐妖孽作祟。塔又無法修建了,怎麼辦呢,那就必須修一座橋。在哪裡修橋呢,又經過風水先生策劃,人工先修了一條小河,然後就有了前文說到的觀音橋。當然這些都是傳說,這些傳說也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口口相傳,時間久了,傳的人多了,難免走樣,讀者朋友不必太較真。

觀音橋的名聲大了,當地百姓趕集都說去趕觀音橋。觀音橋自古商賈雲集,生意興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也樂於到集市上買東買西,看熱鬧,聊天交友,遇到趕集天,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不息。觀音橋的名氣越來越大,周圍幾十上百公里的人們都知道。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據說在民國24年,觀音橋寄送信件的郵差接到送來的外地信件,到觀音橋找收信人,問遍周圍的人,結果都是查無此人。郵差再仔細看信封地址,原來是上面的郵局把信送錯了,有時是仁壽文宮場那邊的觀音寺的信,有時是井研東林場那邊的觀音場的信。當時信件不是很多,但誤寄到慈航觀音橋的信件還不少,由此可見慈航觀音橋當年的名氣之大,人家一見“觀音”二字,就直接往這邊送了。經常發生信件的傳遞錯誤,造成信件無法及時送達收件人的麻煩。政府的郵政部門提出:因為文宮有個觀音寺,東林有個觀音場,慈航有個觀音橋,這三個以觀音開頭,混淆不清,常常造成寄信錯誤,建議將慈航的觀音橋的名字改一下。

改一個場鎮的老地名,還真不容易,一是地名叫久了,就有了感情,而且觀音又是大家最信奉的神仙;二是即使要改,也不能隨便改個名字,尤其是要改一個大家樂於接受的好名字。經過研究,為了方便寄信,政府決定改名字。接下來廣泛當地徵求鄉紳和普通老百姓的意見,大家爭議較大,一段時間都沒有定奪。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在離觀音橋百米左右,建有一寺廟,名叫觀音堂,裡面塑了很多菩薩,是村民拜佛求神的活動場所,香火旺盛。觀音堂的大門上,掛有一幅橫匾,上面寫著“慈航普渡”四個金色大字,遠遠就能望見。

一天有人看到這四個字後,突然靈感迸發就提出,既然觀音堂橫匾有“慈航普渡”,那就把觀音橋改為慈航吧。慈航普渡與觀音菩薩也大有關聯,大家一聽,覺得頗有道理,於是就決定正式將觀音橋更改為慈航。昔日的觀音橋就以慈航名稱面世了,因慈航名稱意義很好,得到民眾認可,不久,大家就漸漸忘記了觀音橋,口口相傳的皆是慈航。

時間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掀起了“破四舊”運動,其狂潮席捲了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橫掃千軍如卷席”的造反學生和工人掀起的浪潮波及到慈航場。“慈航”既是封建迷信又是“牛鬼蛇神”相關的東西,必須作為“四舊”予以破之。當時誰也無法抵擋運動的風波,左思右想,就想了個委婉曲折的處理辦法予以應付。既要破“慈航”的四舊,又要不給民眾造成稱呼上的麻煩,就採取諧音的辦法,把慈航改成了“池航”。池,水塘也,有水方可航行,言之也有理。慈和池雖有平翹舌讀音之別,但四川的普通老百姓大都分不清平翹舌音,無論說出來還是聽起來,大家都覺得是一個音調,毫無違和感。

池航叫了一段時間,又有鑽字眼的人說,池航這個池字太小氣了,池,乃池子,池塘也,都太小了,不適宜遠航,配不上慈航場鎮的熱鬧興隆和名氣,限制了慈航場的發展。應該將“池”改為“馳”。馳,有飛馳,奔馳,頌揚之意義,才適合慈航場的“江湖地位”嘛。反正都叫池(馳)航,那就改吧,於是奔馳的“馳航”又叫了很長時間。直到後來,政府重新恢復鄉鎮編制,馳航迴歸其本來的名稱“慈航”,從此不再折騰,一直到現在都是“慈航”。

仁壽慈航,這個名字時常被寫錯的鄉鎮,原來是這樣

慈航鎮作為農業鄉鎮,如今鄉村經濟良好,鄉村面貌新穎,鄉風文明。環境美好,無論到場鎮探訪還是鄉村散步,都會讓人心生感嘆和讚歎。

上世紀70年代,英勇的仁壽人民修建了省內外聞名的黑龍灘水庫。在慈航境內有夏家壩渡槽和石滾河天橋(渡槽)等水庫的附屬工程。這些渡槽地勢雄偉險峻,掩藏於鄉野之間,如今已是鄉村遊覽和回憶當年修建過程和感念建設者的好景觀。當然這些渡槽至今還發揮著不可更替的水利作用,滋潤著慈航鎮這一方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

慈航的夏家壩渡槽高34米,長285米,在黑龍灘水庫渠道系統所屬的645座渡槽,是最有名的之一。在修建夏家壩渡槽時,因為長度,高度和跨度都很大,黑龍灘工地上依靠土辦法施工的施工隊無論是技術還是設備都無法完成。黑龍灘水庫指揮部找到省水利廳,請求幫助。在省水利廳的協調下,省水利三處派出第三工程隊來工地幫助修建。夏家壩渡槽採用左右兩個工作面交替作業由低墩向高墩推進,逐跨施工,最後才合攏完成。

夏家壩渡槽澆築完工後,1973年12月14日,仁壽縣黑龍灘指揮部還特地發來賀信,以示鼓勵。由此也可見工程的重要性。賀信是這樣寫的:

水利局工程三隊全體同志們:

在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在批林整風運動的推動下,你們高舉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旗幟,大幹苦幹快乾,於1973年12月9日順利完成了夏家壩渡槽的澆築工程,你們辛苦啦!我們懷著崇高的敬意向你們致以親切的慰問,並致以革命的戰鬥敬禮!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形勢喜人。一年來,你們遵循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偉大號召,以“環球大地誰主宰,山山水水我安排”的氣概,發揚了工人階級硬骨頭的精神。風裡來雨裡去,攀廂架,站高空,用一滴滴汗水,一條條鋼筋,一剷剷沙石,提前三個月順利完成了夏家壩渡槽的澆築工程,為改變仁壽十年九旱的面貌,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我們向你們學習並表示熱烈的祝賀。

放眼當今世界,革命洪流滾滾向前,展望革命未來,前途無限光明。讓我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以路線鬥爭為綱,以十大精神為武器,高舉總路線的旗幟,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發展大好形勢,團結起來,奪取新的勝利,以優異的成績迎接4屆人大的勝利召開,為黑龍灘水庫的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而努力奮鬥。……

如今讀來,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熱氣騰騰。

慈航鎮,期待你隨時來走走,來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