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解鎖邊緣計算時代 地平線「殺出重圍」

在追逐算力的道路上狂奔的企業並不多,但地平線算一家。

從最早一批在AI芯片領域創業,到成為臺積電全球AI芯片第一家客戶,地平線一直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AI解決方案立足行業,用“征程”+“旭日”兩款芯片產品做完整開放的市場拓展。

到如今,多年過去,他們已成為中國目前最為重要的AI芯片廠商之一,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有兩家是他們的主要股東。

而眼下,在地平線CEO餘凱看來,公司正面臨著面向AI新時代的“升級與再造”,他們更加看到邊緣計算在AI時代萬物互聯大背景下的價值。

作為本身已經“足夠硬”的軟件公司,餘凱覺得還可以再“硬”:在對軟件和算法的優勢基礎上,逐步探索對硬件產品的打磨,在芯片產品上多點多面佈局,為邊緣計算、安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慧交通乃至智慧零售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撐。雷鋒網為此採訪到了地平線CEO餘凱及芯片解決方案負責人及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負責人。

AI芯片的“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勢

餘凱一直有個論斷,那就是AI芯片行業其實處在一個“星星之火”的階段,燎原之勢很快就會形成。五年之後,可能不存在不用AI芯片的安防設備。

如果能理解這句話,基本上對於地平線的整個定位就有了清晰的脈絡。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前24名的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過去三年,這24家公司在AI芯片的研究和開發投入之外,還總共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高達600億美元。目前,有超過1700家創業公司對AI芯片感興趣,業界對於AI芯片的需求也在加大。如何與地平線的定位相掛鉤?雷鋒網認為,有以下幾點:

  • 看中AI芯片:從算法、架構、芯片、模組到工具鏈,這是地平線現在所能給行業提供的彈藥。而AI芯片將這些進行聚合。

  • 注重技術落地:芯片市場戰火越燒越旺,喊口號的勢必遭棄,落地者勝出。

  • 合作的生態觀:發展設備商、OEM、集成商“朋友圈”,讓更多傳統廠商更早用上AI芯片。

正如餘凱強調的那樣,地平線本質上是給設備商、OEM、集成商提供槍炮彈藥,讓他們在各個行業運營場景中去拓展和建立更成功、更廣闊的商業模式,這個是地平線的工作。”

雷鋒網認為,隨著社會強大資本的進入,未來AI芯片的競爭態勢不會收斂,但殺出重圍的是誰?一定是技術更新頻率更快的公司。科技行業有個潛在的規律:大魚吃小魚已不再適用,快魚吃慢魚成為新的法則。

把握更新頻率 技術信仰是“持久戰”

在近期的安博會上,地平線就把“技術更新成果”進行了充分的展示。

  • XForce邊緣AI計算平臺

這個平臺是基於旭⽇2.0處理器架構,直指邊緣計算市場。目前IoT的發展在持續推動邊緣計算的發展,具有超強計算和存儲能力的智能路由器、智能音箱、智能NAS越來越普及,安防和無人商超領域大量的人臉和圖像識別會消耗極大的帶寬,車聯網的高可用性要求極低的時延等等。XForce相較於旭⽇1.0處理器,新的架構比舊的架構在性能上有指數級的增長。

  • 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基於征程(Journey)2.0 架構的地平線 Matrix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在北京車展上首次發佈,能夠為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提供高性能的感知系統,並且已經向世界頂級自動駕駛廠商大規模供貨。 此次展出了最新版本的Matrix360°視覺感知方案,搭配 4 路 192FOV 魚眼攝像頭和 8 路 59.4FOV 窄角攝像頭,可以實現車身周圍 360 無死角視覺感知檢測。

  • 核⼼板旭日X1600

行業性是地平線以前面臨的一個侷限,但不至於成為短板。與全志科技達成的最新戰略合作,讓地平線有了更多垂直行業特色。雙方在近期聯合推出了內置地平線旭⽇處理器的⼈臉通⾏考勤⽅案核⼼板X1600,以及基於此的萬⼈⽆感通⾏考勤⽅案。

  • 智能攝像機解決方案

實際上,面對城市場景的增量爆發,被植入AI能力的智能攝像頭較之傳統監控設備有了更為核心的優勢。地平線在安博會上帶來了⼗餘款內置地平線AI芯⽚的多種類別智能攝像頭及解決方案,能夠在本地進行大規模人臉抓拍與識別、視頻結構化處理等,可用於商業、安防等多個實際應用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對於地平線極為看重的安防市場來說,目前為人詬病之處,就是缺乏真正的殺手級運營業務,導致業務閉環不能完成。有業內專家曾指出,過多的投資拉動背後,就是安防運營商一直是尷尬的存在。但地方債壓力過大導致政府投資銳減之時,也許會大大加速以城市公共資源來換運營的模式的確立。

但不管行業走向何處,地平面對於技術的追求依然走在“可靠”的路徑之上。餘凱表示,他們的技術更新頻率基本保持“一年一代”,而新的架構必須在舊的架構之上做更多行業探索,高低端搭配推向市場。

未來屬於AI,更屬於邊緣計算!

眼下,AI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道路,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垂直領域是一件十分必要且現實的事,地平線為此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身為前百度IDL常務副院長餘凱招兵買馬,在2015年創立公司開始,逐漸在人才上、管理上、產品研發、技術投入上做了大量工作。

“AI不是一張宣傳冊就能做好的,尤其是AI芯片,它的技術門檻更好,一般玩家根本不敢進來。”

雷鋒網覺得,AI市場屬於重資本領地,投資會比較大,一款處理器時間投入少則2年,研發成本也在幾千萬美金左右。喊口號的多,但真正能夠拿出來展示的微乎其微。AI是一個長跑,不是一個短跑,比的是耐力,不適合大家一窩蜂的湧進來。地平線卻堅持“上山捉猛虎”,尤其是在人才梯隊上挖到了更多的大牛。

據瞭解,地平線打造了一個非常強大的芯片開發設備團隊。首席芯片架構師周峰在業界有非常好的聲譽,此前在華為負責ASIC芯片架構設計(全球最強大的芯片產品之一)。此外,前三星半導體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三星中國副總裁吳徵博士也加入了地平線,他曾在三星半導體、矽瑪特(SigmaTel)、飛思卡爾(Freescale)和摩托羅拉等多家跨國公司擔任中國區高管職位。如此種種,在芯片方面,地平線有著諸多非常優秀的人才。

不僅僅是看好AI,地平線尤其注重邊緣計算的價值,並且一直在大力推動這件事的早日到來。

此前,雷鋒網採訪過IEEE Fellow劉江川教授,他也是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領域的資深學者和商業探索者,對於邊緣計算的前景與餘凱幾乎驚人的一致:邊緣計算不僅最先在自動駕駛領域完成應用,未來也一定是邊緣端+雲端結合計算的方式。

邊緣計算最強調是實時性,尤其是自動駕駛、安防領域會大量使用;其次是節省帶寬,前端計算可以讓雲端服務器減負;數據處理上,邊緣計算未來會遇到大量的場景化數據,未來預計邊緣的計算任務會超過雲端。

但地平線也進一步意識到,由於缺乏高性能、低能耗的邊緣AI處理器,所以邊緣計算目前佔比是比較低的,AI芯片則適應了此趨勢。“因此地平線是高度看好這個趨勢。”

可以說,AI芯片是地平線“跨界做硬件”的第一站,但這個想法在其成立之初的2015年就已產生。2016年,Google做了第一個TPU的嚐鮮者,正式向市場推出其TPU產品。地平線作為在高度協同的軟件算法、芯片架構創新兩個領域對標Google的企業,自然會繼續延續這個基因做下去。因為軟件跟硬件的協同,將會帶來AI計算的革命。

邊緣的AI處理器怎樣應用在合作生態?邊緣什麼地方產生最終數據?什麼地方最有數據分析實時處理的需求?......這些問題擺在面前。最終,地平線想清楚了,圍繞3個應用場景去鋪設這條成長的道路:自動駕駛、安防與智慧城市、智慧零售。

地平線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充分的賦能。餘凱和他的團隊成員們一直堅持技術立業,“作為技術者,我不是做經銷商,我們是賦能這些經銷商,去賦能這些設備商,我們最大化我們的合作伙伴。”正如此前他說的“提供槍支彈藥”一樣,邊緣計算時代他們依然如此。

軟件結合“雙芯”聯動 弄潮AI時代

AI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跨越各個場景去做定製化,放置到更加廣闊的實際情形中來看,地平線是去提供完整而開放的應用工具鏈。AI的落地是行業困局。創業公司一開始都是做軟件,選擇能夠快速落地的解決方案。

餘凱不無感慨,唯獨只有地平線在三年前的時候就預見到,別的軟件一定會碰到瓶頸,因為計算的能力不解決的話,再大的軟件能力也發揮不出來。所以當時做的頂層設計就是:地平線要從軟件到硬件一體化,包括人才的配備也一樣必須到位,以至於AI芯片的創造性在今天成為全行業的共識。

不過,目前的AI芯片處理能力還在持續的增長過程中,並沒有到頂——它在智慧城市的場景裡面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功能出現。城市天然帶有千千萬萬雙眼睛(監控攝像頭)和大腦(感知設備),地平線就是去“喚醒它們”,讓這些設備找到智能思考、決策、行動的能力,讓城市變得更安全便捷。

正如地平線與全志科技“AI芯+行業芯”的珠聯璧合那樣,未來AI行業勢必會出現簡化行業智能化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量產投入的行為,更多類似地平線“AI芯片+算法軟硬結合的架構”的做法將出現。

鎖造好了,鑰匙也會交到用戶手裡,至於如何應用,則是用戶的自主選擇——這就是地平線的商業邏輯。眼下,摩爾定律是像浩浩長江,奔湧向前。地平線在整個信息產業主軸上做一個時代弄潮兒的夢想,並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