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自己相處,也是種「自我修復」

大家在成長中學習了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教條,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即

如何與自己相處。

他們經常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其實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諧。一個不會與自己相處的人,也一定不會與他人相處。

人們的內心總是有無窮的慾望,又有無窮的矛盾。在這些沒完沒了的念頭中,我們就像海浪上的一片樹葉,時而被衝向這裡,時而被甩向那邊,片刻不得安寧。那麼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伏,又有多少情緒在糾纏不休。

心理|與自己相處,也是種“自我修復”

馬克爾斯在《百年孤獨》裡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孤獨和解,如何與時間為伴,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而且它如同養分,對人的滋養,是緩慢滲透的。

心理|與自己相處,也是種“自我修復”

喜歡“孤獨” 其實並不是時代病。越多人越活越孤獨,但這並不是時代病。

人是群居的動物,內心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理解,渴望得到共鳴、愛與被愛、理解與被理解,都是天性。所以我們可能費心地去經營朋友圈,去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同時,人也是個體,也會有需要和群體“隔離”的時候。

由於文化歷史等原因,不同國家、地區的這個舒適距離是不一樣的。在一些北歐國家,舒適距離比起亞洲國家來得遠得多,有時候朋友之間還得有一拳、陌生人之間必須遠到一臂。有的國家親熱、有的國家疏離,同樣的,在同一個社會中,個人的舒適距離也會有差異。但沒有誰比誰更高級,也和社會發展程度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心理|與自己相處,也是種“自我修復”

人不是機器或者電腦 獨處是種自我修復的“充電方式”

還需要明確的是,一個人的孤單,並不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產生異乎尋常的、持久的恐懼和緊張不安。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會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知道自己的這種恐懼反應極不合理,同時又難以自制、深受其擾,通常會影響人的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等正常的社會功能。

在更為傳統的性格分類裡,外向性格的人更適應這個社會,內向的性格則是偏負面的、需要被糾正的。越來越多的“一個人的孤單”,和傳統的內向、外向的性格分類,其實也不完全的貼合。在工作上十分外向的人,在現代社會里,也可以選擇有越來越多的私人空間。人不是機器或者電腦,擰得越來越緊的發條,並不能帶來完全效率,給人際關係一點留白,給自己一點點私人的時間,用來重新組織腦中的想法,用來梳理著急想做到找不著路徑的任務,哪怕只是用來完全的放空,也能讓人更快地“回血”。而很多工作和生活的困擾,也需要通過獨處時的思考,去想通去接納去解決。孤獨,這也許只是一個人自我修復的“充電方式”而已。

反而,允許一個人用一種相對獨立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和其他社會人建立一種有距離的連接,對“一個人孤獨”的包容,才可能是真正的社會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