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众所周知,外滩位于上海的黄浦江畔,是昔日上海十里洋场的代名词,亦是众多游客打卡必到之处。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上海外滩

如果告诉你,近百年前的汕头也曾有过“外滩”,你也许不会相信。但下面这张1910年代由日本山口洋行发行的明信片,却以“汕头外滩”命名,而图中所示的景物很可能位于今天汕头市区的跃进路。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1910年代日本山口洋行发行的《汕头外滩》,陈传忠藏

当年这里直接临海,明信片中浅浅的海滩和岸边的石篱清楚可见。原来,汕头湾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平均潮差1米,最大潮差2.63米。湾内水域在近代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而变浅和缩小。

汕头湾是南海东北部的海湾,包括西部的牛田洋和东部的汕头港,在韩江三角洲之南,榕江和韩江的支汊梅溪的入海口,是潮汐通道型河口湾,其范围从牛田洋和妈屿口,近东西向,从空白俯视似莲藕状,两头宽、中间窄。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1900年代的汕头湾及岸边景观,汕头美璋照相印制,陈传忠藏

韩江的支流是泥沙主要的来源,梅溪的泥沙在河口形成水下浅滩,从1919至1959年,四十年间浅滩向南延伸了665米,加快了汕头港区的回淤。西溪和东溪的泥沙在秋、冬、春三季受来自东北方向沿岸的搬运沿海岸向西输送,年输沙最达50万吨,在汕头湾口和内外航道沉积,从1919至1959年之间,汕头湾内各部位平均淤浅1.29米,年均淤浅3.2厘米。

由于滩涂被围垦,汕头湾的水域面积由1956年的126平方公里减少到1979年的72平方公里,纳潮量从2.69亿立方米减少到1.54亿立方米,导致淤积速度加快。加上汕头湾南北并不宽,退潮时在岸边就会露出一小段沙滩,即是日本明信片上所称的“外滩”。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从汕头湾南岸礐石山上远眺汕头市街,1930年代日本印制的明信片,陈传忠藏

有了浅浅的海滩,就可以作为海水泳场。许多老一辈的汕头人肯定还记得,汕头于1950年代始建的石砲台游泳场。石砲台泳场在石砲台南面的海滩,东边是军事码头,有一条长长的栈桥连接堤岸。

潮谚有云,“教仔游溪,勿教仔爬树”。汕头作为内地唯一拥有内港湾的滨海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喜爱游泳的市民众多。石砲台泳场沙细而平缓,海滩沿堤长约百米,每年夏季开放,许多汕头市民在闲时都会来到这里一展泳姿。泳场有售票处、更衣淋浴室、寄衣室、广播站、水上救生台和救生员。入场须门票,除了游泳外,可以免费寄衣和淋浴。泳场入口边有一张大大的潮汐表,为入场者提供汕头湾涨潮退潮的时间,风浪有变化时,广播还会实时播送注意事项及海面风浪情况。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汕头石炮台泳场,王瑞忠摄

石砲台泳场除了日常供汕头市民游泳之外,还多次举办渡海活动,以石砲台泳场作为渡海的起点或终点。如1965年7月31日,汕头市体委、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市总工会等8个单位联合组织支援越南战胜美帝横渡礐石海示威活动,有近万人参加,起点就是在石炮台泳场。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1960年代横渡汕头湾旧影,《汕头市志》载

随着海滨路的东延,石砲台泳场被填平,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后,汕头大型的渡海活动也一度中断,直至2001年恢复“渡海”,至2009年共举办了9届国际渡海节。据媒体报道,早前汕头市体育局表示,力争明年恢复汕头国际渡海节活动。不少人认为,“渡海”最能体现我们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独有的特色,也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体育活动,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百年前汕头也有过“外滩”?!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