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用人三法:察人心、明人志、礪人志,值得深思!(老闆收藏)

墨子用人三法:察人心、明人志、礪人志,值得深思!(老闆收藏)

河南平頂山:中國墨子文化旅遊區——墨子古街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華夏族,滕國人。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

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他的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墨子所提倡的用人三法,更是值得我們學習深思。

一、識人之才,用之有道

韓愈在《馬說》中寫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意在於告訴世人,好的伯樂對於實現人才價值的重要性。

而對於墨子來說,用人之法的首要就是在於學會識人之才。

魯陽文君曾與墨子討論什麼樣的人才可稱之為忠臣。魯陽文君認為那些惟命是從、畏懼君主之人是忠臣。但墨子卻不以為然,

他說:“這類唯諾之人作為大臣家中聽令的小官可以勝任,但是卻不能勝任朝中重臣。因為於君王而言,敢於直諫的人才可稱之為才。”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也有各自的優劣之處,而真正明智的管理者最重要一點就是應懂得像墨子所言的,學會識人之才,因為只有做到真正做到人崗匹配,才能實現人盡所用,用之有道。

墨子用人三法:察人心、明人志、礪人志,值得深思!(老闆收藏)

山東歷史文化名人雕塑

二、察人之心,明人之志

瞭解所用之人的才能固然重要,然而人各有志,如何讓人才的志向與所在組織的價值觀相吻合,所以在墨子看來,管理者在識人之才後的下一步則應是察人之心。

《墨子·魯問》裡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向前俯過身去,就象大臣給國君行禮一樣,是幹嘛呢?是向魚鞠躬敬禮嗎?一個正在捕鼠的人,他捉來些蟲子引鼠出洞,是因為他喜愛老鼠嗎?

顯然都不是。他們對魚和鼠表現出來的友好姿態,都是一種假象,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所表現出來的並不一致。

墨子認為,“願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

也就是不能單憑好學和好施的表面現象進行判斷,而要結合每一個人的行為、動機與目的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才能決斷誰更適合勝任職責。

由是觀之,無論是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還是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學會察人之心是一個重大課題。

墨子用人三法:察人心、明人志、礪人志,值得深思!(老闆收藏)

山東滕州墨子紀念館

三、磨人之志,委以重任

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礪人志,是成就優秀人才的必然條件。

墨子對弟子們意志的磨礪,並非客觀環境不夠好,而不得不為之;並非弟子們表現不夠好,而必須批評之。在許多時候,墨子是有足夠的能力為弟子們創造出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但是墨子卻嚴待弟子,弟子們的表現也不辱墨者聲名。他這樣做,是為了使他們得到更艱苦的意志磨練,培養強人品德、超人意志。

墨家集團裡有異常苛刻的自律要求,對人的艱苦磨礪,練就了他們極強的戰鬥力和意志力,現在雖已不知其具體的條款,但莊子說他們自苦為極,到了天下人都感到過分的程度,就足見其非同一般的嚴格。

墨子身後的幾位墨家鉅子禽滑釐、孟勝、腹黃享等,或許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傑出之士,這應被看做是墨子獨特的成才觀念和非凡的育才手段結出的碩果。

墨子用人三法:察人心、明人志、礪人志,值得深思!(老闆收藏)

孔子老子墨子

依墨子看來,管理人才需要踐行三個步驟:

首先得懂得根據團隊需要挖掘能力匹配的人才,

而後則應該學會通過深入觀察與分析去了解團隊中每一位參與者的內在心理與動機,

最後通過考察與磨練篩選出能夠勝任重責的大才。

不得不說,墨子雖生活在距今近三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其縝密實用的識人之法卻能一直沿用至今且長久不衰、愈見精闢。可見,古人之智著實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