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出國留學前,每位家長必須自我審視的八個問題

現在的留學生越來越低齡化,即使出來讀本科已經成年的學生,作為獨生子女一代,他們中很多人的心理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家長在考慮送子女留學時,不妨先問問自己下面這八個問題,評估一下自己是否為孩子的留學生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旨在希望大家不要盲目隨大流,看到周圍親戚朋友的孩子出國了,也匆忙把自己孩子送出去。這裡提醒大家,切莫拿孩子的青春做賭注,贏了面子卻犧牲了孩子的未來。

一問:孩子的能力追得上你的期望值嗎?

國內的家長對留學的期望值容易有兩種誤區,一是孩子在國內學習表現良好的,家長“望子成龍”,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排名最靠前的學校。二是孩子本身學習差,在國內無望上一本二本的,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只要能出去,上了國外大學就會變好的”。通過中介的包裝,家長們的這些初衷也許都能達到。但結果也許是,孩子在學校遇到超過自身能力的挑戰。到了國外,包裝出來的肥皂泡很容易被嚴酷的現實戳破。

首先,英語是任何人都無法繞過的一座山,中介可以為你包裝出好看的成績,可是不會替你上課、寫作業。英文不過關,聽課、記筆記、寫作業、交朋友,每一步都會遇到麻煩。其次,那些上了名校和排名靠前的大學的更要有思想準備,這些名校排名靠前是有道理的,他們對學生要求嚴,學生課業重是非常普遍的。國內的學生,有時儘管書面成績不錯,但社會經驗、語言表達以及文化習俗等各方面與美國學生仍然會有很大差距,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能力有客觀的判斷,幫助孩子在國外的大學中找到適合他的“那一個”。如果孩子適合排名100的大學,可是父母和中介通過種種手段把孩子強推進前50,那麼父母的滿足和虛榮是以孩子未來身體和精神承受的巨大壓力甚至傷害為代價的。

二問:孩子抗壓的能力,你真的瞭解嗎?

在每一個家長的眼裡,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是在脫離父母庇護的環境下,孩子的情商決定了他/她是否能度過難關,順利適應新的生活。面對困難重重的異國環境,性格開朗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在社交上沒有畏懼心理,遇到困難,主動尋求有效的幫助,在情緒不佳時能找到排洩的渠道,這樣的人更容易適應國外的環境。要知道,出國路上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再聰明再優秀的學生最初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苦難”:老師說的話沒聽懂;同學講的笑話別人都笑了,可是自己一頭霧水,沒有做出應有的反應。不要幻想歪果仁個個都是“活雷鋒”,在你對異國他鄉的學習和生活都還沒“上道”的時候,不要輕易被他人輕蔑的眼神,不屑的口氣打倒,內心要堅強,外表要“皮實”,要相信“不經歷風雨,難得見彩虹”。

如果孩子的個性太“宅”,不善交流,再加上有顆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敏感易受傷害的玻璃心,父母則要面對外表光鮮的留學之路三思而後行。

三問:你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了嗎?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髮出這樣的抱怨,出國留學的孩子不願與家長交流,只有缺錢的時候才會找家長。因為缺乏良好的溝通,家長無法瞭解孩子真實的狀況,所以一旦發生問題,如掛科,無法畢業,被學校除名,精神抑鬱,甚至酗酒吸毒犯罪時,家長都感到措手不及,無法接受。這其實說明孩子在出國前沒有與家長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一種基於愛與信任的親子關係中,家長可以動態地瞭解孩子在國外的生活,特別是他們心理情緒上的波動,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孩子支持和安撫,孩子也會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得到情緒的釋放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在孩子出國前沒有建立起這種關係,那麼出國後,大多數的情況是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家長無從瞭解孩子,也就更談不上幫助孩子。

四問:是否詳細瞭解了國外大學的情況?

孩子留學前,家長要準備的不僅是充足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有很多要做的“功課”。美國大學系統與國內大不相同,家長應從各種渠道去了解:課業壓力,師生比例,課程設置,成績考核,畢業率,就業率等等。家長只有成為“內行”,才能給孩子建設性的指導意見,才能與孩子有效交流,才能與學校順暢溝通,瞭解孩子的真實情況。

五問:一旦出現問題,孩子是否懂得尋求專家的幫助?

出國前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特別是那些在掌聲和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挫折、失敗、孤獨都將是他們的“必修課”。除了父母的安撫,在美國一個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亞裔,特別是華人(不僅是留學生)忽略的是看心理醫生。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統計顯示,亞裔大學生自殺念頭及試圖自殺的行為遠比白人高。在15至34歲的亞裔中,自殺是第二大死因,而20至24歲的亞裔有最高的自殺率。專家認為,這個現象與亞裔不習慣看心理醫師,延誤了及時獲得專家協助的時機有關。有些人缺乏處理壓力的能力,但是又認為尋求心理幫助是件丟臉的事,因此較少看心理醫生。事實上,國外大學都提供相關的免費心理諮詢,家長要正面鼓勵孩子,到大學後儘早瞭解學校裡的相關部門,有需要時應該趁早利用,不要拖延到問題嚴重,甚至發生悲劇。

六問:當孩子承受不了壓力時,你知道該怎樣應對嗎?

在孩子踏上留學之路的時候,家長應做充分的心理準備,知道這是一條坎坷不平的路。在國外每一年都有學生在功課壓力下身體和心理健康受到嚴重損壞。國外的家長一般會讓孩子休學半年甚至一年,或是從壓力大的名校轉到壓力小的普通州立大學。留學生往往害怕父母失望,報喜不報憂,有問題自己扛著。作為家長該有這樣的意識:與孩子的健康、一生的幸福快樂相比,暫時的挫敗和家長的面子都不值一提。所以家長要多瞭解國外大學的有關規定,在發現孩子無法正常學習下去時,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找出可實施的策略,如休學或轉學。

七問:是否為孩子在國外準備了有力的後援?

有這樣兩件事。第一件,一個留學生因酗酒過量鬧事被警察帶走,他的親戚在外州得知後立刻飛過去幫助解決。第二件,一個留學生突發急病昏迷住院,家長在美國的大學同學及時趕到,並與在中國的家長聯繫,向醫生通報學生以前的病史,使學生的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這說明很有必要為孩子在國外尋找一個信得過、靠得住的“後援”。千里之外的父母在孩子出現緊急狀況時“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時,事先委託的親戚、朋友、同學就會為你“打頭陣”。除了緊急情況,這些比家長更瞭解國外情況的“後援”也是孩子日常生活遇到問題時尋求幫助的最好渠道。

八問:經濟實力是否足夠支持孩子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

美國的學費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貴,而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已經成了很多美國大學的一大“財源”。儘管留學大軍中有“不差錢”的“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也有大批需要掂量自己腰包的中產和需要借債付學費的工薪族。對於後兩者,除了知道要付給大學的費用外,還要為孩子準備充足的生活費。這時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和對孩子的瞭解顯得非常重要。一個來美國上州立大學的學生,在第一年結束時,家長髮現孩子的生活費比預計的超出一萬美元,孩子解釋說花在外出旅遊上,包括聖誕節坐豪華遊輪。如果家長與孩子能很好溝通,讓孩子懂得節制開支,也許第二年這部分花銷就會“止損”,否則的話,家長就得考慮家庭財力是否足以支付每年的這個“超支”。

還有一點值得家長注意,儘管美國的本科是四年制,可是那並不意味著你的孩子一定會在四年內拿到本科學位。如果由於不能達到學校的成績標準而延遲一年到兩年畢業,家長還要準備額外的費用。

這裡提醒大家,沒有足夠財力的家庭,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盲目跟風,踏上留學路後,受苦的是父母,受罪的是孩子。今時今日,不要再相信靠在餐館端盤子可以讀大學的“神話”。在國外大學城附近的中餐館裡已經很難看到端盤子的留學生了,如今的留學生都是餐館裡的座上客。

對於上面這八條,也許有人會質疑:出國留學不就是為了讓孩子自立、闖世界嗎?照著這些條,事事要父母操心,不又成了“拼爹”嗎?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如今的“小留”與十五年前甚至更早的那些“老留”們有著天壤之別。曾經,留學生口袋裡揣著五十美元踏上美利堅土地;曾經,留學生打三份工拿下博士碩士學位。他們中有眾多的寒門子弟,他們很多人是在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勝出的佼佼者。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不是被父母“送”出國的。

而今天的留學生大多是在優越的物質條件和長輩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的留學路又多是父母為之策劃安排的。從國內到國外,對於他們來說,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要移到曠野經風瀝雨。別怪他們太稚嫩,因為他們確實還太年輕。做父母的“扶上馬,再送一程”,做足功課,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留學路上走得穩,走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