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寫作瓶頸期出現的反思

似乎是遇到了瓶頸期,在一個多月後的這周裡,我不知道每天該寫些什麼,畢竟我的讀者也沒多少,能堅持下來,一方面是為了兌現之前的承諾,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的寫作水平更完善。

每天寫一篇東西,似乎也成了習慣,只是很多事情一旦成了習慣,就開始顯露其侷限性。就拿寫作來說吧,我在平臺上發表的東西,大多都是關於社會的,想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去闡述或是揭露社會中的某些現象,進而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讀者,能引起共鳴。可這就有了侷限,一旦沒有熱點時事發生,便沒了寫作素材,寫上句想下句的方式,確實寫不出有質量的文章,於是,有不少文章,只有寥寥無幾的閱讀量,更別說是讀者評論了。

很多有經驗的人說,在平臺寫作,需要有垂直度,就是隻關注某個領域。我很多次都在反思,自己所寫的東西,大多都是關注社會的,是否符合這個條件。但社會這個領域,範圍太廣,廣到好像沒有邊。有人的地方就是社會,所有的發生,都在社會中。這樣看來,我的垂直度好像並沒有那麼明顯,這可能就是吸引不到讀者的原因吧。

但我也確實不願意像很多人一樣,去照搬別人的東西,每當我在平臺上看到相似的文章,都會覺得噁心,而我也驚訝於平臺的審查力度,竟然可以讓這樣的作者橫行,放縱必然導致渣滓的出現。

也有不少次,文章被平臺拒絕發表,原因是不符合規章制度。原來這也需要個度,比如揭露社會現象,就不能把話說得太清晰,不能指名道姓,必須隱晦地說。我想,這大概也是國人的眼睛被矇蔽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你在網上看到的文章,大多都是無腦的,沒什麼思想的,要麼就是把事情描述一遍,要麼就是發點無關緊要的圖片,能引起讀者思考的東西,少之又少。所以,我覺得平臺其實就是媒體,他們不需要有思想的東西,只需要膚淺的文字,和“令人吃驚”的標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迷茫,會不知所寫,會感到文思枯竭。也許我不適合去寫能滿足平臺需要的東西,但我還是想寫,但接下來會寫什麼,還沒想好。如果有讀者看到這篇類似於反思的文章,也希望可以給我提提建議,要不我寫出的東西,可能就更沒人看了。

瓶頸期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件好事,因為在瓶頸期之後,便是更廣闊的天地。

我對寫作瓶頸期出現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