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戰敗的話,歷史會如何發展?

腦洞新觀


日俄戰爭是晚清時期,圍繞中國東北利益爭奪,決定亞洲遠東秩序的重大歷史事件。戰爭以俄國戰敗告終,如果是日本戰敗,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歷史軌跡。

1、俄國因為領土直接相鄰的地利之便,或以調停之名趁火打劫,或以直接武力威脅落井下石,以最具投入性價比的方式,在當時列強分割中國殖民利益過程中取得最為可觀的收益。日俄戰爭之前,俄國已經直接侵吞了中國外東北外西北等地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並進一步制訂了野心勃勃的黃俄羅斯計劃。如果日俄戰爭俄羅斯勝出,其黃俄羅斯計劃絕不會止步。

2、日本作為當時後起的資本主義列強,其國家資源實力相對有限。在與當時最強大的英美國家建立某種正式非正式的結盟關係後,日本連續贏得挑戰中俄大國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極大刺激了日本圖謀亞洲的軍事野心。日俄戰爭如果日本戰敗,日本相當大一段時期內將會據守經營朝鮮半島,等待時機。只要日本的帝國體系不跨,日本是不會放棄窺視中國巨大利益的。日本的侵略性絲毫不亞於俄國,這為以後的歷史所證實。

3、與日俄戰爭具有密切利益關聯的中國、英美等國家將會有進一步的利益調整。中國將會更徹底的失去東北,不得不面對俄國巨大的熊掌壓力。但中國有可能得到英美的支持以抑制俄國擴張。英美奉行的均勢政策無法坐視俄國在遠東和中國一家獨大,日本的勝利也有英美特別是英國這方面的暗中助力。英美其實某種意義上打代理人性質的消耗戰爭,日本只是慘勝卻無法完勝俄國,道理也就在這裡。





齊岐說


這是個好問題,值得大家探討。在這裡拋磚引玉,蒐集資料和大家過一把煮酒論史的癮。

說起日俄戰爭,要做到不吹不黑,似乎很難。因為這是一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外國戰爭。稍有判斷力的人都明白,大清那會兒已經是朝不保夕,江河日下。大清的死對頭沙俄也好不到哪兒去,腐敗透頂,革命迭起。看上去,似乎只有舊日本在崛起,可實際上,日俄戰爭卻是帝國形態的舊日本取得的最後一場勝利。而這場戰爭的風暴眼——無論是大清的遼東人民還是李氏朝鮮,卻又是沉默的,無聲的。

首先聊一聊為什麼會有這場戰爭。再次,探討一下日本為何取勝。最後,妄想一下劇情反轉後各國的結局。

(日軍炮兵在進攻)

數百年的東北亞大變局

蒙古、明朝的相繼衰落,是東北亞變局的開始。蒙古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歷經漫長歲月的結果。從蒙古帝國建立開始,蒙古一直是亞歐的霸主。但是,隨著蒙古帝國的分裂,本來聚於東歐,受金帳汗國控制的俄羅斯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東進。到了明末清初,俄羅斯人已經到達東西伯利亞。這是亞洲從來沒有的過的局面。也是日俄戰爭的緣起。

正統蒙古帝國之後繼承蒙古戰鬥力的是漠西蒙古,即衛拉特人,或者稱厄魯特蒙古。簡單地說,衛拉特人從明初就開始崛起了。明成祖朱棣打的就是衛拉特人、土木堡之變打頹明朝的還是衛拉特人、清朝康雍乾三個皇帝打的還是衛拉特人。衛拉特人可不是吃素的,縱觀衛拉特戰史,他們總是以少打多,這個總人口六十萬上下的族群,用兩三萬衛拉特蒙古軍對付十萬明軍或是清軍是常態,而且經常打得不錯。衛拉特人從明初到清朝乾隆年間,縱橫天下三百多年。鼎盛時控制新疆、外蒙部分、青海、西藏、中亞、東歐——沒錯,土爾扈特人的勢力範圍就是東歐,土爾扈特人是衛拉特四部會盟的一部分。毫不誇張地說,臣服於衛拉特人的地域和清朝控制的地盤差不多大。清朝和沙俄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擊敗衛拉特人。

從此,蒙古人退出東亞棋局,只作為清朝的同盟軍存在。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動用蒙古軍隊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對外戰役——通州八里橋之戰。在這場戰鬥中,蒙古馬隊被英法聯軍的康格里夫火箭及其殖民地輕騎兵擊敗,算是退出了對外戰爭。但是,蒙古馬隊仍然活躍在國內戰場。直到高樓寨戰役,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被漢族中的戰鬥民族——由黃河下游魯西南、蘇北、淮北的漢族騎兵所組成的捻軍擊敗,才算是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清朝的衰落由此加速。

(通州八里橋之戰)

清朝這個王朝實際上也是蒙古王朝的延續,因為他們的貴族中有很多蒙古血統。在廣袤、人口稀少、氣候嚴酷的亞洲內陸,高機動性的騎兵一直是主力兵種,清朝藉助騎兵優勢,打下了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的江山。但是,清朝也不是光用騎兵,清朝前期也注重火炮。

清朝的火炮來源有二。第一,為明朝的底子。第二,為傳教士幫助鑄造。總之,清朝自身對於火炮技術的研發是不夠重視的。康熙年間,清朝利用火炮技術,將沙俄鎖死在黑龍江以北。清朝甚至不允許沙俄在勒拿河以東進行大規模開發與移民,大有控制整個東西伯利亞的意思,

如果這個劇情一直不變,根本不會有日俄戰爭。因為在尼布楚條約有效之時,沙俄根本看不到日本海。

大清的高級打工仔

清朝真正的危機是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歷史記載,清朝為了平定太平天國,竟然從東北頻繁抽調西丹進入南方戰場。

什麼是西丹?滿語,少年兵之意。即抽調未成年的錫伯族、達斡爾族男孩從軍。這是飲鴆止渴,對於東北防務的打擊是致命的。

在那時,英法聯軍幾乎同時進攻北京。清朝本來以為他們的蒙古軍隊是可以擊敗英法聯軍的,因為清軍的蒙古馬隊在清朝歷史上一直很好用,幾乎是指哪兒打哪兒,所以清朝抽調蒙古馬隊在通州決戰,沒想到敗得一塌糊塗。蒙古馬隊的失敗,導致清朝不得不完全依靠漢族團練,由此產生了湘淮軍勢力。但是,湘淮勢力並不是清朝計劃內招生,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妥協之策。因此,清朝對湘淮勢力一直不太放心,總隔著一層。

這一點,曾國藩和李鴻章李中堂心裡也明白。

沙俄看準時機,在清朝最虛弱的時候奪取了清朝北方的領土,從此得隴望蜀,開始影響朝鮮和日本。引發日本的警覺。在當時,沙俄對朝鮮釜山、馬山浦(今韓國馬山市)、對馬海峽,對日本尚未完全控制的北海道都有野心,引發日本國內激烈牴觸。沙俄更是在日俄戰爭前通過強硬手段奪取了馬山浦(釜山以東45公里),並將馬山浦門戶的巨濟島納為他國不能開發的地區。這樣,沙俄勢力實際上已經獨佔朝鮮南部,與日本本土隔對馬海峽形成了對峙。

(沙俄控制了馬山 可以進一步威脅對馬 然後登陸日本福岡)

這對於日本是嚴重威脅,日本已經坐大,不可能容忍沙俄控制對馬海峽。

再回到甲午年。甲午戰爭說白了是清朝和日本爭奪朝鮮控制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清方主力是淮軍以及北洋水師。說句大實話——這支軍隊地位尷尬,尷尬之處就在於他不是清朝的親兒子,而是因為親兒子太窩囊而後被迫認的乾兒子。李中堂也明白這點,他知道自己就是高級打工仔,大清裱糊匠。所以北洋水師後期沒法升級系統,沒法換新裝備也是必然現象。這樣一支軍隊拉出去能打贏仗,那倒真是李中堂想不到的意外。只不過這是大清的潛規則,是終極矛盾,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誰也不能點破。所以李中堂和部分淮軍軍官打仗打得都比較消極。因為他們知道,仗打不好不行,打好了也不好說。總之這仗沒法打。

自以為憋屈的日本

日本打贏了甲午,不光清除了清朝在朝鮮的影響和地位,同時拿下了遼東半島和山東的海軍基地。這可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可是這個時候,沙俄再度出手,搞了個三國干涉還遼。日本不光吐出了遼東,連朝鮮也沒完全吃下去。總之,日本十分憋屈。號召全國臥薪嚐膽,力爭在下半場擊敗沙俄。

沙俄呢,不費一槍一彈,換取了清朝信任(不信任也不行),這個時候德國想要青島,沙俄於是改要旅順,由此成為甲午戰爭最大受益者。通過沙俄在二鴉以及甲午的動作看,沙俄的手段極其老辣,毫不費力拿下東北,可以說是趁火打劫的範本,很值得野心家們學習。

那麼問題來了,沙俄要是真的在東北亞打一場硬仗,能不能打贏?

沙俄和清朝在康熙年間打的一仗,沒有打贏。而後掠奪清朝的土地,全都是巧取豪奪來的,沒有真刀真槍拿過來的。

突襲沙俄

日本又不傻,怎麼看不出沙俄玩兒的是空手套白狼?

但是日本要打,怎麼打?

突襲。

在沙俄沒有準備好的時間點,玩兒一個大的。

這個時間點就在西伯利亞鐵路通車之前。等到西伯利亞鐵路運力充足之時再打就晚了。

沙俄皇帝、小父親,尼古拉二世對日本切齒痛恨。因為在他作為皇儲訪問日本的時候,腦袋上捱了一下,差點回不來。

巧的是,李中堂在日本簽約的時候腦袋上也捱了一下,也對日本切齒痛恨。

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敵人,那是無所不用其極。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意好戰,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

但是尼古拉二世一直不相信日本敢對沙俄動手。他對日本一直輕視,不乏種族偏見。在沙俄的歷史上,同為東亞人種的蒙古、清朝都被沙俄打趴下了,尼古拉二世對日本有思維慣性。他說過——日俄不可能開戰,因為俄國不想發動戰爭。

於是日本發動了突襲。攻擊旅順。在當時,沙俄有一個長期計劃,那就是把旅順軍港建設成為堡壘群,只是尚未完成。而英國和日本的同盟又導致英國整個沿海殖民體系對沙俄的封鎖。沙俄的海軍只能繞過大半個地球去支援太平洋艦隊,結果是戰敗。

從軍事上看,沙俄通過非軍事手段奪取了遠東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防守這些土地。沙俄的軍事重心在歐洲,沙俄在遠東的軍事勢力只是一條線,遠遠沒有達到以點帶面的能力,沙俄在遠東的駐軍只有17.5萬人,且都是西伯利亞本地士兵。只要切斷中東路,沙俄在遠東的旅順軍事據點就會被包圍,而旅順被包圍又會導致沙俄海軍被消滅。沙俄在遠東軍事部署的弱勢決定了日俄戰爭的勝負,這是無法假設的,也是不可逆的。也沒有如果。在日俄戰爭時,許多沙俄士兵恐懼日軍,不戰而退,從士氣上說,沙俄也不可能獲勝。

沙俄如果想獲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在日本進入東北之時進攻日本本土。日本的弱點在於本土太過脆弱。如果沙俄進攻日本本土,日本兵力肯定會削弱。二戰時美國進攻日本沖繩後,蘇聯紅軍就是這樣做的。可是,按照日俄戰爭當時的軍事部署來看,沙俄陸軍在東北只有中東路這一條輸送管道。也沒有美國幫忙。也就是說,沙俄要想進攻日本本土,必須守住旅順,然後通過旅順進入朝鮮半島,最終進攻日本本土。可是沙俄連旅順都守不住,所以這明顯是個悖論。

(日俄兩軍士兵合影)

最後,來設想一下劇情反轉後各國的結局。

劇情反轉後的清朝

根據中俄密約。清朝官方在早期是傾向於聯俄製日的。因為中俄密約的俄文名字就叫防禦同盟條約。但是這個條約不是一個平等條約。清朝交出了旅順。在日俄戰爭開始後,清朝沒有幫助沙俄而是宣佈中立,實際上這個條約沒有完全達到效力。日俄戰爭前清朝內部各方意見都有,其中許多大臣主張聯日抗俄,比如張之洞就曾說藉助日本以御俄。但隨著局勢的發展以及同各國的交涉,各國明確態度後,清朝開始傾向於局外中立。其原因就在於清朝對於日俄戰爭的結局無法準確判斷,客觀上也沒有介入戰爭的實力。清朝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保存自己在東北的存在。

如果沙俄戰勝,可能首先會對清朝追責。沙俄會藉口清朝沒有履行幫助沙俄的義務,進一步提出領土要求。按照沙俄的所謂東方計劃,最壞的可能是清朝會喪失或是部分喪失長城以外的領土主權,退守關內。這在當時是完全可能的。而一旦出現這種結果,清朝可能會提前幾年滅亡。

東北馬賊在日俄戰爭中渾水摸魚,經常偷卸中東路鐵路的鐵軌拿去賣錢,東北馬賊襲擊沙俄士兵,一次襲擊就能打死打傷沙俄士兵一百多人,戰鬥力比清軍強得多。如果沙俄獲勝,首要任務就是剿滅東北馬賊。可是東北馬賊的出現是列強侵略東北的產物,是亂世的產物,只要東北還有外國侵略者存在,馬賊就會存在。

劇情反轉後的英國

如果沙俄奪取清朝在西北的領土,勢必和英國的博弈加劇。這也是英國和日本簽訂同盟的原因。所以如果日本戰局不利,英國很可能會干涉。這裡又牽扯出一個條約——英日同盟條約。根據這個條約,英國不會在日本和俄國單獨作戰的時候幫助日本。但是如果第三國站到沙俄一方,英國可能會按照條約要求,出兵援助日本。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可能也是清朝宣佈局外中立的動因。因為如果清朝和沙俄聯合出兵,英國就有理由對清朝展開軍事行動。但是英國的行動不會挑起大規模戰爭,因為英國的最終目標不是扶持日本,而是遏制沙俄。英國最有可能的行動是藉機控制檯灣或是中國東南沿海,然後在日本獲得海軍基地,以完全控制太平洋。此外,英國在營口也有通商口岸,英國不會坐視沙俄吞併東北全境。在真實的日俄戰爭中,英法德美四國曾經計劃聯合向秦皇島派遣軍隊,將沙俄勢力封鎖在山海關外。如果俄軍取勝並進攻山海關,西方列強會派兵干預。

劇情反轉後的沙俄

沙俄會因為這場勝利稍微好過一點兒。可是沙俄的病根不在遠東,估計還是挺不過一戰。沙俄取勝的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通車後,將歐洲的精銳兵力投送到東北。可是那時已經無限接近一戰了,一戰一旦爆發,沙俄就會滅亡。

劇情反轉後的朝鮮

如果沙俄獲勝,朝鮮可能會倒向沙俄。朝鮮很可能會交出釜山租借給沙俄作為沙俄的海軍基地,以此換取李朝的延續。而沙俄也沒有能力在完全吞併東北之前吞併朝鮮半島。所以沙俄戰勝,獲利最大的是朝鮮。不過英國不會允許沙俄獨佔朝鮮,很可能也會在朝鮮謀求基地或者特權。

劇情反轉後的舊日本

舊日本贏了。這個結局實際上是客觀的,原因在於沙俄在遠東的軍事實力增長沒有跟上他在遠東的擴張速度。而日本在遠東擊敗大清,已經具備了進攻旅順的能力,日俄戰爭實際上就是日本對三國干涉還遼的反制。

舊日本如果戰敗,很可能會割讓北海道的一部分權益。但是因為舊日本完成了近代化,亡國是不太可能的。沙俄也不可能同時吞併東北、朝鮮、日本。征服東北亞並不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才出現的戰略,而是日本從古代開始就存在的戰略。最遲到一戰,日本會再次行動,爭奪朝鮮。

(日俄戰爭中日軍士兵繪畫 身後可能是是為日軍進行偵查的東北馬賊 再後面是朝鮮勞工)

此外,日本沒有錢。日本是通過在歐美髮行戰爭債券的方法湊錢打仗的。日本如果戰敗,最壞的結果是政府破產,日本一窮二白,英美會有條件的救助日本,日本會提前四十年徹底倒向英美。

劇情反轉後的法國

法國在東亞也是實際存在的,鼎盛時期的法屬印支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還包括廣州灣部分地區,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如果沙俄執行東方計劃,法國作為沙俄的盟友,很可能會進攻兩廣。不過法國不是英俄,中國南方人口稠密,社會發達,法國不一定會得手。

劇情反轉後的美國

鮮為人知的是,甲午戰爭前後,日本曾經和美國爭奪過夏威夷群島。日本曾向夏威夷群島大規模移民。日本國內甚至計劃日本皇室和夏威夷王國王室通婚,以深度介入夏威夷局勢。但是最終,日本選擇放棄夏威夷,和清朝開戰,夏威夷也被美國吞併。由此看出日本的胃口一直不小。美國對於清朝新政是支持的,但是美國反對清朝收回主權。日本如果戰敗,美國可能會趁機進入日本,把日本變成美國的海軍基地,進而進攻東亞大陸。

總之,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無論誰贏,對中國都不是好事,只是哪個結果更壞的問題。


有時聊人文歷史


大清國鴉片戰爭後有了大大的心裡陰影,大小列強盡來瓜分利益,好不容易苦心經營建立北洋水師,甲午一戰摧毀殆盡,和談吧,《馬關條約》國人盡憤!條約涉及遼東,俄日起紛爭。

屈辱不盡滾滾來,山河凌亂強擄割。

龍興之地俄毛佔,倭鬼不甘起戰端,

清庭暗喜夷制夷,生靈塗炭民生慘。

大清內憂外患國力不堪,只能由著人家撕扯,日本用2億多的大清銀子備戰,傾國協力。俄羅斯20萬噸水泥鞏固要塞,日兵力13萬人,俄兵24萬,打了一年雙方損失慘重,日方勝出。

大清骨子裡還是希望日本贏的。這一仗按照以夷制夷的想法實現了清庭的目標,軍事上趕走了老毛子在東北的盤踞,日本也傷筋動骨了,其實力暫時不堪全據東北。

俄羅斯要是贏了,日本不會進入東北,也不能染指朝鮮,日本就不會軍國主義冒頭,野心就小小的了,俄羅斯在東北就會更強,在世界也可能更強,後來的列寧同志會怎麼樣呢?

日本打俄羅斯國際上看多毛子輕視日本,黃種人是被小瞧的,美利堅當時支持日本,不希望毛子做大。

世界格局錯綜複雜,不管怎麼變幻莫測,不管怎樣,那時候國人已經發出少年強中國強的呼聲,中國強是必然之路,5000的歷史證明了中國人是不可戰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