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近年来,书法家陈新亚隐居鄂东山中,享受异于世俗的山居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既不同于一般市民,也不同于普通农民,有点接近于古代士大夫致仕退隐后半耕半读的生活。如今的都市雾霾重重,很多人羡慕和向往这样的生活。当山居成为日常状态之后,对于书法创作有无影响呢?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陈新亚自述:

“半耕半读”或者说“晴耕雨读”对我来说很有诗意。几年的山居生活,自身有很多很多启发与收获。

比如说,种菜时,有些草是不能不除的,所以每天有空就要往菜地里去转一转,拔草,捉虫。我想起几年前写的字,那时多余动作很多,现在简化了。相当于锄草一样,让我走得更纯洁、更正。

前几年,有朋友自厦门寄我4种葫芦种子,我栽于门前。头年结的果,长柄,天鹅,鹤首,细腰,都不错。可去年,竟结出差很多的葫芦来,既不能吃,又不入目。原来是葫芦种子杂交了。这对我很有启发。很多人问我,你的大草写得还可以,为什么不写了?这与葫芦问题似可关联,我想力求自己章草的纯正性。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还有一点,住在山里面会安静。安静,你就会有所思,思念朋友,思量艺术,反思自身——反思很重要,我觉得搞艺术的人,一定要反思。写字,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的成熟可能要伴随着一个人到老,即“人书俱老”的境界。

山里生活还有很多好处。比如,今天早晨我一打开手机,上面有今天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我突然想到了王羲之,王羲之书法之美对我们的“污染”,就相当于今天的污染——怎么说呢?王羲之的《兰亭序》是324个字,我们今天的污染指数也是324,这个很巧啊。坐在山里面,静下来……下雨时,坐在炕头,拿一把琴开始练习,你一会看看天,一会看看景,琴弦与我手指,虚实之间,便造诣于微茫,微茫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体感与意象。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近年来,我于鲁迅小行书的学习,一直未搁下,但已掺入较多章草意味了;或者说,随着章草书写量的加大与手、笔的纯净,已在逐步走向简洁,大小字渐能和而不同的同时,也开始不知觉地泛化于我的手札小字,这比我想象中大约60岁时会发生这种情况要早得多,应该不算坏事。在我的章草中,于山谷书法的特别结法,篆籀用笔,空间组合,亦多有借鉴,只是量不大,人不易觉也。

朱以撒学术批评:

陈新亚的书法已自成一格,望之即知陈氏笔法,可谓早熟,殊不知有多少人皓首穷书,笔下仍无一点个人本色。陈新亚的书法主要根植于章草,既学古人章草,也学近人章草,几十年转益多师,终成今日之格局。

陈新亚的章草有一种文人斯文的、舒缓的、沉稳的气息。他追求精致、清洁,很认真地写,一丝不苟,绝不是《平复帖》一路的草莽荒率。陈新亚工于用笔,字繁字简,一以贯之细腻,行笔熟练得当。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时下的章草渐多,讲究多变,甚至变而无节,也就草率者多、粗野者多,以为草草更见趣味,结果把章草写成潦乱、狼藉,一幅之内密集充塞,细读多见破绽。

陈新亚善用笔,点画稳妥,尤擅用点,疏朗而跌宕,细细品味,饶有意趣,是心事机巧,如弓人之弓,发之不苟,如羿之为射,可言其工。陈新亚行笔沉着,没有时下书写章草惯有的慌张感,这也使作品气息与人相异,气息安和平静,便和常人区别开来。

书法家也是需要精神洁癖的,如今的书法创作大都在做加法,染色作旧巧饰拼接,却每每忽略了书写自身。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陈新亚专注于字的内在,所下功夫真实不虚,体现了书写的本然。在整体章法上,陈新亚也有总揽的能力,从容敷陈,了然于胸,尤其是一些长篇作品,款款写来,无深怪险僻之刻意,亦无磨砻雕琢,其实中见虚,虚中落实,可以看出用心。如果以妍、质分,陈新亚的章草偏于质,然质而不俚,都透露着从容大方。

多年前读陈新亚的章草作品,大抵与今日无异,可能也在某些细微上有所变化、调节,但太相似了。作品之形、意不断地被巩固,以至于很熟,也很重复,如果把他的许多作品摆在一起欣赏,则多幅如一幅了。

这位隐居山中的书法家,于劳作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书法

而今陈新亚是落入自己的圈阓中,虽有自家性情,也是重复性情。在作品中,笔法、笔势是没问题的,但都如此固定,一下手自然而然就是如此。从个人面目来看是一种强调,从社会欣赏角度看,社会接受了这种强调,也由此认可、承认,因此个人面目很鲜明,成为个人标志不至于错认。但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面目形成之后,还是需要继续递进的。

他需要再接受新质,融会贯通,使之更为丰富新颖。十几年一贯制固然是一种本领,使之不一贯制更需智慧和勇气。有的书法家形成自家风貌之后就戛然而止,坐享已经成家的艺术果实;有的书法家则继续前行,在继续学习中敢于脱略心法、手法,不计一时之声名、得失,最终就更见境界了。

希望陈新亚成为后一种书法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