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是一种通达,不忘初心是一种修行

世事洞明是一种通达,不忘初心是一种修行

世事洞明是一种通达

《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何谓世事洞明?世事洞明的人一定是智慧的,这种智慧不只是聪明,像杨修那样恃才傲物、处处点破别人的心意,最后自取灭亡的人绝不是世事洞明。

能称得上世事洞明的人,一定是能掌握分寸、看透规律的人。


在《红楼梦》中,惜春奉命要画荣国行乐图,不知道该怎样着手,薛宝钗一段话点出了其中的奥妙,“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

这种对分寸和尺度的拿捏,就称得上是“世事洞明”,而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也正是这段话的写照,她在为人处世上懂分寸,知道怎样的行为会让关系变得融洽。

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对于贾母和王夫人,她逢迎讨好,对于大家都瞧不起的赵姨娘,她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甚至对于自己的“情敌”黛玉,宝钗也能够体察她的心思,在黛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句子,宝钗把黛玉单独叫在一边去说这件事情,而且把自己老底也说给黛玉听,最后得到了她的认可。

世事洞明需要极高的情商,能够摸透别人,也会调整自己,能够洞察人心,也能够掌握和运用世事中的规律。


世事洞明是一种通达,不忘初心是一种修行


不忘初心是一种修行

初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所谓“赤子之心”,也就是如婴儿一般的心思。婴儿刚出生时,纯真无暇,没有公私之分,没有你我之别。真诚坦白,纯正无邪。后来在滚滚红尘间,向死而生。学会了分别,学会了权衡,学会了算计。这时候如果还能保持那份纯真,才尤为难得。

赤子之心是明明洞察利弊但不忘初心的真诚,是明知世间险恶还会温柔待人的善良,是剔除私心杂念的怀有最纯粹的真挚。是历经沧桑之后方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至高境界。

世事洞明是一种通达,不忘初心是一种修行


洞明世事难,而洞明世事之后还能不忘初心则尤难。明明知道怎样做是聪明,但却宁愿选择善良。

赤子之心是一种修行,离不开对自我内心的反省。正如《论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需要每天都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叩问,是否让私心杂念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是否因权衡较量而忘却了自己的初心?

世事洞明,不忘初心,也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