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地理|守著「時間的味道」的人

咕嚕咕嚕,水開了,湯中的藥材在翻騰,咕嚕咕嚕,將一隻清理乾淨的雞浸潤到湯水裡,如果湯不能浸過雞,就一面10分鐘,翻過來另一面再煮10分鐘,撈起雞來做白切雞,剩下的湯再煮1-2小時,那就有了一道雞,又有了一鍋湯。

如果“時間的味道”是一道作文題,我可能會想到阿媽煮湯的畫面。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茶源地理 武夷山》裡,記錄了從前的畫家現在的製茶人阿煒的故事,他說慢的東西好吃,有時間的味道。美食是這樣,茶也這樣。

在阿煒的篩裡,茶葉螺旋著上升,下落,聚攏,又散開。“搖青,你可以理解為我們在幫茶呼吸。好比是人在跑步,你跑了3公里5公里,就需要休息一下。茶也一樣。不能總處於奔跑中,它的顏色、重量、氣味、手感無不在向你傳遞信息,在和你對話:兄弟,憋得慌,帶我跑一會,我累了,要休息一下。”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阿煒在追著巖茶這個有著“時間的味道”的東西跑。他是從小就泡在茶缸子里長大的潮汕人。

在武夷巖茶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巖茶的味道是他小時候最熟悉的,也是阿煒內心想要探索的:為什麼這樣的山水做出來的茶是這樣的?越想越覺得,必須動手做才能解答。

為此,阿煒花去幾年時間走訪武夷山當地的人和物,還原拼湊出武夷巖茶的手藝。2010年,他開始在武夷山做巖茶,“採青、搖青、揉捻、炒茶、焙火這一整套流程走下來差不多就要花去22個小時,一個製茶季十多天,”阿煒說,“我沒多少時間了。”

或許機器加入茶的生產中是好事,阿煒認為,人會累,會有情緒,會失誤,但機器只要不斷電源就可以一直勞作下去。機器和手本身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工具,只要用心照樣可以做出好茶。“只是對於我個人來說,這一件事情一定要用手去做,才有它的意義。”阿煒有他的偏執。由於對品質有要求,他可能在茶季要連續工作200個小時,除了朋友擔心他的身體,說服他用了搖青桶,其他步驟阿煒統統用手工。但在他看來這不是“堅守”,堅守好辛苦、好難過,他只是覺得傳統手工製茶這個事情必須有人做。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除了阿煒,還有很多當地的或是外來的人在為武夷巖茶的傳統傳承做努力,守住這道“時間的味道”。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一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遊玉瓊,從做茶初期迷茫於“每天都只是在等待結果”,無法把握茶的品質,到如今看到鮮葉就可以預想它們24小時後的狀態。那是數十年枯燥艱苦的製茶生活換來的獎品,“不斷剖析,積累經驗,總結經驗到現在可以運用經驗來控制這個過程。”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一如同是傳承人的劉國英,因為有專業茶學知識,二十出頭就指導茶農茶葉種植和生產加工技術,茶農都愛聽他講的課,同時他也幫助茶農解決生產問題。做茶近三十年,他帶出近百名徒弟,多次開班培訓。即便在茶行業的社會職務再多,但他也清楚“茶是要做一輩子的”。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一如武夷山文化研究專家黃賢庚,除了做茶,更專注於茶山管理、採製和文化研究,出版書籍和發表論文。退休後的他依然沒有離開深愛的巖茶事業,平時到茶園裡轉轉,撰寫巖茶的文章發表到網絡,和年輕人交流。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巖茶還在歷史的湯裡咕嚕嚕翻滾著,每一代人都為它添柴生火,實實在在的技藝傳承、知識延續,使得它生出了時間的味道,最後茶的滋味或許會濃郁,或許會平淡,無論如何,像阿煒所說:“這件事必須有人做”,好在答案依舊是:有的。

部分文字來自《茶源地理 武夷山》

部分攝影:林可欣

來和茶道君約茶吧

茶源地理|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點擊

閱讀原文,精《茶源地理》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