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观后感

之前介绍过李安的书籍《十年一觉电影梦》,他的父亲是一位县长,从小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现代教育影响的李安,把家庭看的重于一切,今天是他的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讲讲他六年带娃生活之后“复出”的首部作品《推手》。

电影《推手》观后感

李安自己讲过,《推手》这部作品是冲着奖金去的,当时中影给了135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完全可以满足李安的电影梦想,《推手》本来并不准备拍成电影,没想到赶鸭子上架,拿了人家的钱,当然要完成拍摄的使命。在这六年赋闲在家的时光里,由于妻子的默默支持让他更加珍惜和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不认为他当时有什么远大的包袱,他的目标非常的清晰,拍出一部自己认可的电影,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清楚,让大众对于中国更加了解,显然《推手》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能代表李安的。

电影《推手》观后感

《推手》拍摄于1991年,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找个演员都不好找,由于时间紧迫,李安启用中国演员王伯昭,但由于两岸关系,将其改名为王野同,也没敢用女星百灵。整部电影拍摄时间并不长,只用了23天就仓促完成,但是质量却非常的高,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个好莱坞的流程化作业。

电影《推手》观后感

我本人非常喜欢郎雄的表演,1930年的他当时61岁了,在电影中扮演77岁的退休人士,他是横跨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之间的一道“鸿沟”,儿子在求学过程中,已经完全被西化了,儿媳妇是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妞,如何解决爷爷和儿媳生活理念的不同,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让整部电影妙趣横生。

电影《推手》观后感

王莱饰演同样旅美的陈太,两人在华人学校见面,互相开着玩笑,这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交流方式,她幽默打趣,让两个虽然不时髦但是对生活仍抱有希望的老年人有了些许的乐趣。正是生活的不如意让他们越走越近,外表刚强的朱老并不是不通人情,他的固执更多源于中国文化的“浸染”,与街坊邻居相处和睦;对儿媳关心,为她送上热茶;怕打扰孩子,自己出走生活。这些都体现了他心地善良。他在教课时故意发力,使学生推翻了陈太做包子的桌子看出他的调皮,事后为陈太送上画作表达歉意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人情往来。

电影《推手》观后感

在中餐馆刷碗要被辞退时吃饭痛苦的表情与对孙子的喜爱,对儿子及媳妇的爱形成截然反差,纵使生活不顺心,他也要往自己肚子里咽,不给孩子“添堵”,将思念化作对太极拳的热爱。可以说,太极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与阴阳相合,从无极到太极,是万物相生相克的表达,如何掌握平衡、以柔克刚在影片中数次体现,通过“推手”这一具体行为,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暗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电影《推手》观后感

终生沉浸在太极拳之中的朱老对于各种事情看的很透,只要违背他内心想法的事情他都不想做,比如说看电视、打太极拳影响到儿媳写书,当然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儿媳的错。这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是不同生活状态下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李安把自己六年的居家生活通过儿媳马莎的写作生活表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推手》观后感

李安曾经写过影评,但是没有两个星期就坚持不下去了,他喜欢拍戏,并愿意付出一生,并不是说他不能写,而是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拍电影,这种坚持下去的做法终将获得认可,就像马莎也在追求自己价值,通过出书、看评论,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她成功了,这和李安的经历如出一辙,也算是对所有人的一种鼓励吧,坚持下去终会成功。

电影《推手》观后感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朱老和陈太都知道对方是合适的,但是却不愿意孩子们为他们安排,在后面,随着接触的加深,我相信在一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又是中国感情含蓄的一种表现,也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在老人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与西方人那种敢爱敢恨的做法形成截然反差。

电影《推手》观后感

《推手》体现出了家庭关系中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虽然李安没有明说,但是观众朋友们一看就懂,这种滋味妙不可言。在当时的台湾,两岸关系逐渐缓解,其更加注重两岸一家亲的和谐,也比大陆更为看重家庭关系,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推手》会获得台湾金马奖的原因。

电影《推手》观后感

每位导演风格不同,李安的风格正是通过《推手》、《喜宴》开始的,自此,他拍出了《理智与情感》、《少年派的奇幻之旅》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