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或许,对于李安来说,《推手》和“李安电影”既是成就他电影梦的敲门砖,也是阻碍他电影梦的绊脚石。

没有《推手》,就不会有曾经名满中外的李安;没有《推手》,也就没有现在饱受质疑的李安。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李安手捧金马奖奖杯

作为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推手》在他电影生涯中的地位,其实比起后来火遍全球的《卧虎藏龙》并不会低到哪里去。毕竟,在《推手》之前,李安已经蛰伏了6年多的时间。

六年厚积,一朝薄发

李安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生毕业时,也曾轰动一时,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中得了两个大奖。于是李安红极一时,甚至惊动了当时美国最大经纪公司之一的一位经纪人当场与他签约,并且极力劝说让他留在美国发展,打包票说“你中国人的身份没有问题,如果有人觉得有问题,那也是他们的问题。”

《分界线》给李安带来了留在美国发展的希望,恰好当时李安的妻子林惠嘉还在他们共同的母校伊利诺伊攻读生物学博士,而且他们的孩子李涵也才一岁不到,于是李安便决定定居在纽约发展。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定居纽约时的一家三口

很多喜爱李安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李安曾蜗居6年靠妻子养活,但鲜少有人明白这6年李安究竟时怎样煎熬过来的,从一开始满怀信心带着剧本去好莱坞,再到被一遍一遍要求改稿直至一个又一个的剧本被放弃,李安耗费了所有的心力,却没有赚到一分来自他钟爱的电影事业的收入。整整六年,李安一扫毕业之时的锐气,彻底沉寂于纽约的边郊,如“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化身奶爸的李安

李安最自闭消沉之时,只能在家分担家务,煮饭,接孩子,有时实在难以承受内心的愧疚,他便去别人的剧场打杂,或者给杂志写影评,但都做得十分糟糕。后来李安聊起这段经历时,也不免蹉跎叹气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的事都不灵光。”

然而,李安是注定要吃电影这碗饭的。在李安就要彻底“沉底”的时候,命运结束了对他的考验,或者说是他六年的“厚积”开始“薄发”,《推手》和《喜宴》一举拿下了台湾新闻局“优良剧本甄选”的第一和第二名,一共60万的奖金,让李安只剩下43美金的银行卡得到了续命。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推手》、《喜宴》同时获奖

《推手》前的李安,像一条重压之下的弹簧,在经历了六年的蓄势之后,终于触底反弹,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势能。

没有《推手》,就没有李安

作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至今已经过去了近30个春秋,但人们关于李安电影的印象,却始终还是摆脱不了“文化冲突、儒家传统、温文尔雅… …”这些特定的关键词。这既是《推手》之后李安成为“李安”的原因,也是李安不想成为“李安”原因。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推手》宣传海报

如今回看《推手》,会发现李安并没有用到太多的专业、高级甚至是晦涩的镜头语言或者对白,仅仅只是讲了一个完整的触人心灵的故事,相对于后来的《少年派》的晦涩与隐喻,《推手》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推手》是一部很通俗温暖的家庭片:一个老父亲,一个老太太,在人生的尾段发展出一段暮年之爱,这样的两位老人要如何和儿女交代?他们又该怎样相处?这些基于中西方文化之下的冲突与纠缠,就是《推手》想说的故事。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推手》剧照

尽管剧情简单,但这部影片在当年可谓是“现象级”作品。一方面,当年金马奖给了9个提名,最终获得最佳男主、最佳女配和评审团特别奖三项;另一方面,观众也非常喜欢,尽管有线电视每天轮播,但影院票房收入最终还是超过了1800万。

《推手》奠定了李安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与感受,此后《喜宴》、《饮食男女》直至誉满全世界的《卧虎藏龙》,哪怕是中间拍摄的西片《冰风暴》、《理智与情感》等都在不断强化“李安电影”这一地位和感受,以至于在3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李安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推手》所建立起来的认知之中。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推手》中的东方文化

甚至《推手》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电影层面,在30年后的今天,“推手”在台湾地区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用“推手”来表达“促成、推动”之意。这个本来源自太极拳的词汇,因为一部影片成了人们日常表达的一部分,《推手》的成功,实在是不容置疑。很大程度上,李安能获得如今的成功和关注,都离不开《推手》的一炮而响。

李安不想做“李安”

《推手》很成功,李安作为《推手》的创作者,自然也成功。只是,《推手》的成功也让李安陷入了一个“李安”的模式,尤其是紧随其后一脉相承的《喜宴》和《饮食男女》之后,人们对于李安的认知就陷入了僵局。但凡是谈起李安和他的电影“温馨、传统、中西文化… …”这些关键词永远也绕不过去,即使李安后来选择去好莱坞拍摄纯正的西片,比如《理智与情感》、《绿巨人》、《少年派》甚至去年的《双子杀手》,人们都妄图在其中找到“父亲三部曲”时的“李安”,结果自然是找不到。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双子杀手:李安彻底变了

对于电影人来说,处女作很真实也很纯真,甚至很大程度表达了创作者的本性、基调和原型,在此之后,电影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在其他的影片中展现这些本性。然而这一点对于李安来说显然是不成立的,从《推手》到《双子杀手》,从简单拍摄到现在的情迷120帧,真实的李安是动态的李安,从来没有固定在任何一个模式和性格里,这或许是而今很多人看不懂李安的重要原因。

观众心中有一个固定的“李安”,但李安并不想成为观众心中的那个符号化的李安。然而实际上从《推手》至今,他拍过的电影涵盖了家庭、科幻、宗教、人性、技术… …也有从单纯用传统镜头讲故事变成用新兴技术讲故事,李安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摆脱人们那个对于李安的“固有认知”。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沉迷新技术

固守向来容易,求变才显真知。但变化是不确定的,早在拍摄《理智与情感》时,李安就在与艾玛·汤普森的相处中领悟了观众和电影人之间互相掣肘与成全的复杂关系。作为面向大众打造的超级明星,艾玛必须做到处处完美,即使是偶尔展现的调皮、叛逆、率真或者骂人,都是她完美形象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观众心目中那完美无缺的想象。

“观众的想象”对于艾玛这样的大明星而言是必须在意的关键,对于李安这样的明星导演,同样也是必须有限考虑的重点,很多名导演,往往就是没有关注自己观众对自己的“预设”,常常放飞自我拍片,以致原本信任他的观众都纷纷走掉。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李安:我一直在努力

​不说国外,就比如国内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大导演,不都是在转型的过程中丢失大量的口碑么?对于某一个导演,观众是有预期的,这种预期来源于他往日的作品不断给观众进行的“风格强化”。

李安的观众同样有“风格预期”,在经历“父亲三部曲”和后续一些列各种国际大奖的作品的洗礼之后,观众对于李安电影已经形成了“故事、戏剧性、中西文化、家庭温情… …”等等一些列往日作品形成的“风格预期”里。显然李安是想摆脱这些“预期”的,这几年痴迷于新技术的李安,其实也正是想通过一条不一样的路突破自己。

《推手》:李安的敲门砖与绊脚石

一手金奖一手汉堡:不墨守成规的李安

<strong>或许,对于李安来说,《推手》和“李安电影”既是成就他电影梦的敲门砖,也是阻碍他电影梦的绊脚石。

<strong>没有《推手》,就不会有曾经名满中外的李安;没有《推手》,也就没有现在饱受质疑的李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