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那天》所蘊含的壯語人文變遷

《西德那天》所蘊含的壯語人文變遷

由崇左市天等縣與靖西市以及德保、那坡兩縣聯袂推出的《西德那天》壯語新聞聯播欄目是廣西首個跨市縣的壯語新聞類欄目(個人認為改作《靖德那天》較好)。該欄目於2016年12月1日開播,每週製作3期,星期一、三、五首播,星期二、四、六重播。該節目覆蓋了天等以及靖西、德保、那坡等三個邊境縣(市)62個鄉鎮175萬少數民族人口。

《西德那天》壯語新聞聯播欄目具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特點。一是拓寬了信息交流渠道,打破了鄰近縣之間信息傳播的“壁壘”,實現了信息共享。二是推進壯族文化大融合,壯語新聞聯播,語言通俗易懂,觀眾易於接受,有利於促進各民族語言交流互通,傳承了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三是擴大了電視媒體傳播影響力,突破了原有單一的縣域傳播平臺的侷限性,實現電視媒體傳播影響力的最大化,開闢了一條邊境地區壯語廣播電視的發展之路。四是交流經驗,優勢互補,促進創新發展。

《西德那天》所蘊含的壯語人文變遷

雖然是一檔普通的區域新聞聯播節目,其突破地區的界限以通用土語為紐帶,形成極具邊境特色的壯語電視媒體傳播平臺就是一種創新,不僅有利於信息交流,同時也是對南部壯語方言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境內的壯語南部方言,分別有邕南、左江、德靖、硯廣、文馬等五個土語區,從東向西分佈,從廣西沿海直到雲南的東南邊陲。在這五個土語當中,其中有左江、德靖、硯廣等三個土語是最典型的壯語南部方言,而有別於另外兩個南壯的土語――詞彙和壯語北部方言比較統一的邕南土語、以及在壯語所有土語當中音系變異最大的文馬土語。這三個土語在發音、詞彙以及語法習慣上,相對於壯語其他方言土語來說,與臺語西南組語言(泰語、老撾語、傣語、撣語、阿含語等)比較接近,淵源關係非常明顯,而與越南北部的岱-儂語基本一致,實質上是同一種語言。三個土語當中,左江土語、德靖土語和越南的岱族和儂族自稱一致。

《西德那天》所蘊含的壯語人文變遷

德靖土語分佈在廣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和那坡三個市縣。此外,崇左市天等縣在地理位置上是這三市縣和左江區域的連接節點,因而在方言上也中和了兩邊的土語特點,其西部地區也使用德靖土語。

德靖土語內部基本一致,德靖土語跟左江土語和硯廣土語比較接近,彼此勉強能通話;跟邕南土語的隆安縣和北部方言右江土語的平果、田東、田陽和百色等縣(市)的差別稍大一些,彼此通話略有困難;跟北部方言其他土語差別較大,彼此難以通話。德靖土語所屬三個縣尤其是靖西和德保兩個縣不僅壯族人口比例高,壯語的使用頻率也高,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均以使用壯語為主。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學校—般使用壯、漢雙語,而以使用壯語為主。而那坡縣縣城雖然大多講桂柳話,可東南部特別是靠近靖西的鄉鎮都使用德靖土話。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西德那天》展現了傳統方言優勢和魅力的同時,也讓我們透過德靖土語所處的南部壯語向西延展地帶,彷彿觸摸到古代壯族先輩從廣西沿海到雲南東南部的艱辛遷徙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