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當中學教師是「大材小用」嗎?

博士当中学教师是“大材小用”吗?

一位理學博士應聘到一所中學任教師引起一些人的爭議,有些人認為博士做中學教師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費,也有人認為博士做中學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結果。

早年小學教師大多是初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教小學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是現在小學教師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有些地方已經將本科畢業作為小學教師任職的基本條件,如果照此推斷,中學博士老師也應該不算稀奇。

博士做中學教師並非偶然,有一些競爭非常激烈的中學早已經聘用了博士當教師,只是因為那些學校教師崗位競爭十分激烈,所以也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議。博士做中學老師本不應該引起太多爭議,因為博士畢業做任何工作的都有,並非所有的博士都是在做相關的專業研究。如果說博士去做行政和企業管理,去做出版和傳播不是人才浪費,那麼去做中學教師自然也不是大材小用,推而廣之,去做小學教師或幼兒教師,也都是合理的。

博士從事非專業研究的工作可能會越來越普遍,這一方面源於博士的供給,另一方面也源於各種工作崗位對受教育程度的需求。隨著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增加,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也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比如2017年博士招生就超過了8萬人,在校博士達到36萬多人,對比1997年當年博士生招生人數僅有1.2萬,畢業僅有7000多人,在校的博士僅有3萬多人。20年間,中國的博士供給數量增長了7倍。1997年碩士招生數量也僅有5萬多,也就是說2017年的博士招生已經大大超過20年前的碩士數量。如果我們再回過去看,1977年全國大學本科招生人數也僅僅27萬,就可以想象現在博士是一個多麼大的群體。中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但是研發崗位的增加不一定能夠與博士數量增加的速度相匹配,許多博士不可能在專業研究教學崗位就業,必然轉向其他的就業空間,而中學教師越來越成為吸引人的職業,所以博士進入中學可能會越來越多。

除了數量問題以外,質量是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任何產業都會出現不合格的產品,基數越大,出現不合格產品的概率越高。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在急劇擴大,但是保證質量的機制卻沒有得到完善。由於招收博士的指標是由教育部門配給的,所以許多學校採取的是寧濫勿缺的機制,因為招生指標難得,所以即使考生的質量不盡如人意,但是也要優先完成招生指標,這造成一些缺乏學術研究潛質的學生進入了博士研究生學習。在培養階段,一些博士生成為導師的課題組成員,忙於工作,忽視系統的學習和研究。為了保證博士質量而制定的一些考核標準,比如發表論文數量,也使部分學生忙於寫作供發表的論文,忽視深入的研究,那些缺乏學術研究潛質的博士在拿到學位以後,必然會向其他就業渠道分流,可以設想,未來的許多行業可能都會有博士們的進入。

許多博士轉行可能也是被迫的。教育要服務於社會需求,許多大學都根據社會需求增減專業設置,但是對於博士教育來說,根據社會需求增減專業很困難,因為許多招生指標是根據博士點和導師的專業設計的,因此具有很強的慣性,供求方不可能根據社會需求快速調整專業結構,因此就會出現結構性的偏差,社會需要的培養不足,而大量培養的專業可能超出社會需求量。

當然,各個行業對高學歷的需求也在增加,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不僅僅大學和科研院所需要博士,其他崗位也需要高學歷的人,比如現在已經開始出現的博士農民,將來會越來越多。中學教師是一個更加需要知識的職業,將來中學可能會成為博士密集的職業之一。

但是並非所有博士都適合做中學教師,博士增加也並不意味著教師質量必然提高。

首先,博士經常並不“博”,而是“專”,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科的區分越具體,到了博士學習階段,往往會集中在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而對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掌握的並不是很多,博士不“博”應該是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對於中學生來說只有地理課,但到了大學就分成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等不同學科,而到了博士學習,只能集中於其中的一個部分,所以博士多出的那部分知識,並不一定可以直接服務於中學的教學。

其次,中學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但是傳授知識需要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這在大部分博士培養中都是缺乏的。因此,要成為合格的教師,這些高學歷的博士們還需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這需要他們具有出色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教師的需求,完善知識結構。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作者王曉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北京青年報;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佈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