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大旗头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原名叫大桥头。由于大旗头村的村民是郑姓,所以也称郑村,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据说古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现已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明嘉靖5年左右,郑姓开基祖康泰公(三水县蚺蛇郑氏十世祖)由蚺蛇村迁居于此。对于来此定居谁早的问题,有三种说法:

一说钟姓先祖最早放鸭为生,择水而居,他赶鸭来到这里发现很适合养鸭子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是大旗头最早定居者。

二说郑氏康泰公与钟氏先祖一起以放鸭为生,二人放鸭到这里发现很适合养鸭便在这里定居;

三说康泰公最早来此定居是由于当时蚺蛇村太小,而村中人口太多,同时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时,村里原有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于是,蚺蛇郑姓十世祖曹隆公(名倚云)、康泰公(名大良)堂兄弟两人,其中曹隆公与蚺蛇村人植禾峰迁至清新县定居,该地取二人名字,而得名“禾云”镇,故倚云公为清远禾云镇郑氏之始祖。而康泰公则迁至三水大桥头村,为该村之始祖。

大旗头村落的中心是郑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样,宗祠对面是水塘,池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相传郑绍忠只字不识,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笔墨池,还修建了一座笔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笔,与塔下的两方石、村前草坪和广场,组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祠堂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祠堂内部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文塔

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大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

「一村一史」·大旗头村——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金钱眼

所有的屋子结构布局都大抵相同,院落坐东向西,东面三间屋,中间用木板屏风分割成前堂和卧室,西面中间有一小天井,南北两侧各有一厨房和门廊。每间屋子的面积都不大,有的大屋还被分隔成了两个小间,单间的门半开半掩,小小的铁窗透出一些光线,并未把屋子照亮,只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废弃家具,一种尘封已久的泥土味夹杂其中,刺激而又安宁。从靠近巷道的一侧门房退出,脚边不远处有一个形状酷似钱币的眼洞,这就是“金钱眼”了——这眼洞在彰显富贵的背后,却也非常实用。雨季,水可沿巷道滑下,进入眼洞,再通过暗渠汇入村前池塘。而头顶的官帽样屋墙,又叫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人称“鳌鱼墙”,官帽两耳是厚厚的麻条石墙,可起到隔火的作用。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造型象征官帽两耳,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远看墙体高耸严整,顿觉肃穆。

曾经入村详细考察的三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说:“大旗头的规划建筑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先进的”。

古村机关满布、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房屋的较低的窗口则都镶嵌铁条、如同现代的防盗网。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即使盗贼想破顶而入,都要花费一倍的力气。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整个村庄则如同一堡垒。而巷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更让人叫绝的是,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外层青砖,里面竟然夹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难怪在文革前期,曾经有人试图毁村,但发现屋宇如此难拆后,也只能望而兴叹。大旗头古村建好以后,郑绍忠曾立下规矩:住进大屋的人,不得随意改建房子,10年内出售也得卖给本村郑姓的人,这也是大旗头古村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古村得以保存除了祖上的一些规矩起作用外,区里、镇里和文化、旅游部门对大旗头古村的重视也是重要原因。

注:各位读者有想要了解的村落可以给小编留言

转发请注明 | 美丽佳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