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劉錫津:用音樂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40年40人”|劉錫津:用音樂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劉錫津。見習記者杜彬德 劉項 攝

他是喝著松花江水成長起來的作曲家,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曾在亞洲、歐洲、美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廣泛好評。其中,《我愛你,塞北的雪》《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等作品被收錄進音樂學院教材,《魚尾獅傳奇》被新加坡華樂團選定為保留曲目。近年來,他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瀋陽、哈爾濱等地多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反響巨大。他就是著名作曲家、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長劉錫津。歷任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院長、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中央歌劇院院長的他,親身見證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國民樂獲得的空前繁榮與發展的歷程。

哈爾濱的音樂傳統彌足珍貴

1961年,13歲的劉錫津代表哈爾濱市青少年登臺獻藝,參加了第一屆“哈夏”音樂會;2006年,第二十八屆“哈夏”,劉錫津作為中央歌劇院院長,帶領該院合唱團同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戴玉強合作,在哈爾濱唱響大型情景交響音樂劇《木蘭詩篇》;2018年,作為“哈夏”全國聲樂展演的評委,劉錫津再次回到哈爾濱……幾乎每一屆的“哈夏”都有劉錫津的身影和作品。而他的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交響樂《1976交響序曲》、月琴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器樂合奏《絲路駝鈴》等,總是最先在黑龍江“唱”響,然後蜚聲海內外,從而跨越幾十年而經久不衰。每每談及家鄉,他總是飽含深情與感激。

“我出生在哈爾濱,作為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我很慶幸自己在哈爾濱生活過五十多年,否則很可能與音樂失之交臂。因為當時在北京或其它城市,只有大藝術家的子女和高幹子弟才會學習音樂。而在哈爾濱,音樂是屬於全體市民的,我對音樂的熱愛和天分,都是這座城市給予的。在哈爾濱少年宮,我與音樂結緣,從小學員學起,拉過手風琴,彈過鋼琴,學過長笛、打擊樂器,直至學習作曲、指揮。”劉錫津回憶說。

在音樂世界裡遨遊了幾十年,劉錫津涉獵了幾乎所有的音樂樣式,如聲樂、器樂;舞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等等,在這些領域裡,他創作了上百首風格各異的曲子。作品中,有90%都是描寫、歌頌黑龍江的,包括那首讓很多人記憶深刻的《我愛你,塞北的雪》。

劉錫津回憶說:“每一個作曲家都有一個長期的、比較穩定的合作者,我那時的合作者是省歌舞劇院的詞作家王德,後來他成為哈爾濱市音協主席。有一天他對我說,昨晚我寫了一個詞,你看看吧。我一看是寫雪的,一下子就引發了創作興趣。生活在北方,我們對雪有著天然的親近,而且雪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是純潔的象徵。所以創作《我愛你,塞北的雪》時,我僅用了一個多小時,而且是一氣呵成,從頭到尾,沒有改動過一個音符。這緣於一種深厚的生活積累、技術的積累、情感積累,靈感很自然地噴薄而出。”

而為劉錫津這些作品提供了廣闊舞臺的就是“哈夏”,“哈夏”也因為劉錫津等一大批音樂人及作品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揚名海內外。

黑土地誕生了很多“傳得開”的好作品

黑龍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給了藝術家極大的激情和無盡的靈感。從改革開放前期的《太陽島上》《我愛你,塞北的雪》《浪花裡飛出歡樂的歌》《北大荒人的歌》,到後來的《春天的故事》《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來越好》《父親》等,一大批誕生在黑龍江的歌曲飛向全國,至今傳唱不衰。

劉錫津說:“經過四十年的耕耘,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作品層出不窮,優秀人才、優秀演奏家、優秀作曲家等大量的產生,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這其中,黑龍江這片熱土上誕生的音樂家和作品是有著特殊地位和貢獻的。黑龍江的音樂創作與人才在全國排名是靠前的,特別是我們的好嗓子多,比如金鐵霖、李雙江、殷秀梅,都是從黑龍江走出的歌唱家,他們的音樂素養全國有目共睹,而且他們培養了很多年輕人,為國家的音樂事業做出了貢獻。”

2011年,劉錫津和傅庚辰、金鐵霖、李雙江、郭頌一起獲得了由哈爾濱市頒發的藝術類“終身成就獎”。而在劉錫津看來,他的藝術生命都是這片土地賦予的,唯有用更好的作品回報家鄉和滋養社會。他說:“我們真的要感謝改革開放為音樂人帶來的推動力和發展機遇。因為當藝術家有了學習的機會,有了廣博知識的吸納,創作視野便會更加開闊。他們雖然是立足於黑龍江,但寫出來的作品卻是全國乃至國際視角了,而且這些作品也有了更廣闊的渠道傳播出去,與世界人民進行交流,讓我們能夠用優秀的本土音樂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劉錫津認為,人是不能離開他所生活的土地和環境去搞創作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同黑龍江的廣大藝術家們深入生活採風,幾乎走遍了黑龍江大地,他寫蒙古族的賽馬、鄂溫克族的馴鹿、赫哲族的漁歌、鄂倫春族的冬獵……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區都留下了藝術家的足跡。他說,正因為有了這些深入生活的積累,黑龍江才誕生了眾多傳得開、留得下的好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中提到的“接地氣、留得下、傳得開”九個字,在他看來就是藝術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藝術要給人以享受,接地氣是基礎,只有受歡迎才能傳得開,而只有傳得開,最終才能在歷史上留得住。

劉錫津說,我在創作中常提到“國民心態”,其實就是接地氣這個概念,如果你的作品和老百姓想的是一致的,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中國民樂的壯大讓我們更有底氣

2011年8月,卸任中央歌劇院院長的劉錫津,當選為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長。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與世界交往的不斷深入,中國民族管絃樂事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縱觀四十年的成就,面臨新的歷史形勢,是時候對當代民樂的人才、作品以及發展理念進行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總結了。於是,他提出舉辦“華樂論壇”的設想,得到了各方積極回應。華樂論壇甫一亮相,就以其權威的評選、深度的理論反思乃至分量十足的獎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如今已舉辦七屆的論壇,對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民族器樂創作、演奏、理論研究等多方面的成敗得失進行盤點與總結,為中國民樂發展營造良性健康的整體生態環境,進而建設立於世界音樂之林的優秀中國民族管絃樂藝術之願景,也日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劉錫津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中外作曲家開始採用不同形式的民樂組合,甚至是中西樂器合璧的室內樂組合形式進行創作,這無疑為中國民樂走向世界,與世界多元文化展開對話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儘管到2021年屆滿任期只剩下三年時間,但他說,除了繼續辦好華樂論壇,還要繼續做好《華樂大典》編撰工作,為傳承華夏音樂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器樂藝術經典奏響歷史新篇章。

(記者 楊寧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