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容易就「生氣」?

對於長時間工作、居住在格子間的現代年輕人來說,煩躁易怒是很容易出現的情況。不少朋友習慣於把“氣”字掛在嘴邊,動不動就“好氣”、“氣炸”、“超生氣”。當然也有不說出來的,但心裡默默憋著一股怨氣。很多人會無意識地氣很長時間,並且隨時可能將這種情緒傳遞給他人。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容易就“生氣”?

(河豚式生氣五連)

1、小心這些“生氣”也是穿了馬甲的“生氣本人”

我們經常乾的一件事是,把生氣悄悄偽裝、披上其他情緒的外衣,比如:

嘲諷/挖苦、煩惱、惱怒、懷疑、指責、嫉妒、自私和疏遠等等。

別因為這些情緒看似不是“生氣”,就否認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雖然我們每次被問到 How are you feeling? 時,回答99%都是 fine,但你我都心知肚明,那不是你真實的感受。

2、我生不生氣,關你屁事

愛生氣的你,需要重視這個問題。

因為生氣這件事所波及的範圍,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廣。它影響著你在意的那些方方面面,包括你的個人健康、人際關係,甚至是你完成任何事的效率,包括工作。

如果你讀到這裡還沒有引起重視,甚至以“生氣”情緒集合體為豪,我想奉勸一句: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總是得不到更多你想要的東西,至少有部分原因就在於,你沒有解決“生氣”的問題。

3、如何爬出“氣氣氣”的大坑

說到處理生氣的問題,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搬出所謂“情緒管理”的一些套路,比如以下:

埋葬。把它藏於內心深處,否定它的存在直至逐漸消亡。甚至否認曾經有過這種情緒,並拒絕去理解這種情緒到底是什麼。

表達。通過任何方式表達這種情緒,打沙袋,對著牆狂踢,大叫著埋進枕頭裡,用所有你能想到的方式出氣。

治癒。很多人願意去跟心理老師聊聊。相信我,TA會很樂意接受你的諮詢費,然後給出一些關於你如何“有缺陷”、”犯了錯”的指導建議。你們會好好聊一聊生氣的問題,同時將焦點放在事情的起因上——從而有效地將你定位成一個需要“幫助”的受害者。

然而,上述方法並不能真正消解憤怒。

在某個地方埋葬它只會讓它在其他地方通過某種形式再次露臉——不一定是所謂的“大爆發”,更常見的是大量的攻擊行為,以其他情緒的形式迸發。

表達則只會加劇憤怒。“宣洩儀式不僅無法減少憤怒,它還是身體表達憤怒(暴力)的預演。”事實上,沒有任何理性的行為會出於憤怒。

治癒則在一開始就假設我們自己是“糟糕的”,“破損的”或者是“受害者”。它在強化“討厭自己”方面比解決問題要有效得多。

4、消除憤怒的正確姿勢

首先,當你“生氣”的那一刻:

1、大方承認它,“我就是生氣了”。就像你會去看一個突然進門的人一樣自然。

2、切忌屈服於它,比如直接表達或換種形式攻擊;切忌評判它或者評判你自己。

Whenever our [anger] comes up, all we need to do isrecognize it and call it by its name.”—Thich Nhat Hanh

每當我們的‘憤怒’出現時,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認清它,並且直呼它的名字。—— 一行禪師

像這樣:“你好啊,嫉妒。恐懼。煩惱。憤怒。”

尊重它們就在那裡的事實。

因為當你尊重自己的情緒、不屈服於它也不反應過激的時候,你同時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總體而言,憤怒總是由未滿足的需求引起的

比如,有種生氣叫做“餓到生氣”(hangry)。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容易就“生氣”?

當我們感到“hangry”時,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生氣。我們只是餓了。想要調整這種情緒,不要忽視它,或者大叫表達,解決辦法就是吃一頓,吃飽了就開心了。是不是感覺很簡單……

最後一步有些佛系,那就是你要心懷慈悲。

大部分人可能會將“慈悲”直接等同於“同情他人”。但對他人的同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首先通過向自己施以同情來了解何為同情,就不能向他人展示出同情的一面。如果我們不先自己努力識別、管理情緒,就無法通過接受他人的同情來建立聯繫,讓他人幫助解決我們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